宋全的稻田蟹起网收获。 ■本报记者 罗彦坤文/摄
农谚说,秋风起蟹脚痒。金秋时节,稻熟蟹肥,膏肥黄满的通河稻田蟹与稻米一同丰收,成为市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在通河县虾兵蟹将家庭农场内,宋全穿上水裤下到池塘里,吃力地拽起一条网,将几十斤螃蟹一股脑倒入大盆中。“一夜工夫,网都装满了!”宋全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不无炫耀地对记者说。
自从水稻进入收割期,宋全就将稻田蟹都收拢到池塘内,并每天下网捕捞,当天卖不掉的,再放回池塘。“这样一直到水面结冰,都有活蟹卖。”除了网上销售,宋全还在通河县城内设了一个“专卖”摊点,“小宋大闸蟹”逐渐声名远播。
宋全告诉记者,5年前,通河县引进哈尔滨市农科院水产分院的稻田养殖技术,组织“新农人”接受培训,他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后几年里,他又大胆尝试池塘越冬稻田蟹、小龙虾。有了“本地苗”,稻田养殖成活率明显提升,产量和收益也拔高了一大截儿。乡亲们都说,“慧”种田给农业插上了翅膀,也帮大伙打开了“一扇窗”。
记者在秋收现场看到,如今,稻田养殖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所接受,“一田两用、一水双收”成了时尚。稻田蟹帮“生态米”提价,“生态米”又为有机蟹增香,通河生态稻田贴上了有机种植养殖的“活标签”,附加值逐年攀升,农民生产热情也越来越高。
用手拎起稻田蟹掂了掂,宋全便知道今年的收成错不了。他说,有“绿水青山”作背书,通河生态稻越卖越好,稻田蟹也跟着沾光,为践行“大食物观”增添了一份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