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两个多月的“舞台的夏天”阳台音乐节落下帷幕,百余位市民游客登台圆了音乐梦

百年老街歌荡漾 浪漫冰城共回响

字数:2,625 2025年10月09日 邂逅山河 祝福祖国
  劲歌热舞青春洋溢。 “哈报手机记者” 史敏捷摄
  乐队组合深情献唱。“哈报手机记者” 刘亚东摄
  选手大合影。 “哈报手机记者” 刘亚东摄
  ■本报记者 徐日明 王鸿凌 王骁
  百年老街,灯光温柔、乐声浮动……持续两个多月的“舞台的夏天”阳台音乐节,在歌声与掌声中落下帷幕。没有专业门槛,没有身份限制,百余位市民游客走上中央大街端街的舞台,用长笛、口琴、手风琴、尤克里里和电钢琴,共同编织出一座城市的音乐记忆。
  本地居民轻声跟唱、游客驻足聆听、外国旅人举起手机——他们不约而同地见证:音乐,不只是哈尔滨“音乐之城”的标签,更是流淌在街巷之间的呼吸与心跳。
  平凡人的舞台,每段旋律都有故事
  “这不是专业歌手的舞台,它是我们普通人实现音乐梦的地方。”收官演出当晚,61岁市民老赵又一次搬着小马扎早早到场。作为“舞台的夏天”阳台音乐节的铁杆粉丝,他几乎场场不落。“在家门口听到这么多好歌,从童谣、戏腔到摇滚,样样都有。别的音乐会可能要门票,在这里只需要一颗热爱的心。”老赵的话,点出了这个舞台最动人的内核——归属感。
  在这里,年龄不是界限。9岁的宋禹萱身着粉色演出裙,用清亮的嗓音演唱《候鸟》。5岁学唱、拿过许多奖项的小姑娘,第一次站上老街阳台时,紧张得小手紧攥衣角,却在开口瞬间光芒四射。7岁的杜欣怡以稚嫩纯真的歌声唱响《朵萝荷》,引得台下观众随着节奏轻轻拍手。
  年华虽逝,热爱不减。60岁的退休教师“秋天”,在舞台上唱起自学的英文歌《你是我的阳光》,温暖的旋律抚慰了无数心灵;66岁的罗丽莉,从曾经的“没机会登台”到走上央视舞台,如今又在老街阳台以一曲《我把故乡比苏杭》证明退休只是人生新乐章的序曲。
  音乐是共同的语言。东北林业大学教师康寒宁,一段《相思遥》的戏腔惊艳四座;经营小餐馆的流洋,抱着吉他自弹自唱《大海》,将平日为顾客即兴演奏的爱好化作舞台上的温暖时刻;哈工程大学教师温金翰,用浑厚的男中音唱响《江河万古流》,将对祖国的深情祝福揉进每一个音符;歌手孔亮亮的原创作品《东方江桥》,则将对哈尔滨的爱恋娓娓道来……
  正如表演者黄金玲所言:“虽然我不专业,但‘舞台的夏天’就是市民的舞台,是我自己的舞台。”每一个登台者,都带着各自生活的印记与温度,让歌声浸染了人间烟火气。
  他乡与故乡,音乐成为感知哈尔滨的窗口
  这个舞台的魅力,不仅在于为市民提供了展示空间,更在于它成了八方游客感知哈尔滨城市性格的一扇窗口。
  8月17日,南京游客戚唯妙和梁衡主动报名,深情对唱《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收获了热情的掌声。他们说:“来哈尔滨一周了,感觉这座城市特别热情。我们很想融入这里的音乐氛围,给大家留下一份关于夏天的回忆。”同一天,徐州女孩惠欣桐登台,嘹亮清脆的童音响彻中央大街。她的母亲感慨道:“孩子爱唱歌,我们自告奋勇报名,哈尔滨‘音乐之城’实至名归。”
  8月24日,来自通化的12岁女孩于家懿,以一首《永不失联的爱》打动了观众。在掌声挽留下,她在转场后再度登台。她和母亲本是来中央大街游玩,不承想邂逅了这个充满梦想的音乐舞台。
  8月30日,从重庆驱车数千公里而来的何荣洁一行,登台演唱《搀扶》。何荣洁说:“我爱唱歌,这一路在每个城市遇到唱歌活动都会参与,哈尔滨的音乐氛围是最自然、最打动人的。”
  最动人的是情感的回归。9月26日,72岁的上海老人桑景全在工作人员鼓励下登台,一曲《我和我爱的祖国》唱得他泪眼婆娑。50年前,他曾来到哈尔滨工作和生活,如今看到第二故乡繁荣依旧、热情不减,老人数次哽咽。现场之外,还有许多漂泊在外的哈尔滨人,通过手机直播向远方的亲友自豪地展示:“看,这就是我的家乡。”
  文旅融合新图景,“音乐之城”的浪漫与热烈
  “舞台的夏天”不仅是一个表演空间,更是一个不断生长、充满惊喜的艺术生态。
  表演者康凯是这一成长的亲历者。7月25日,她在这里演唱了《如愿》。此后,她几乎成了每期活动的固定观众,有时在现场,有时通过直播间关注。她发现,舞台上的表演形式日益丰富,乐器种类越来越多,表演水平也在悄然提升。
  8月14日,12岁少年鲁鸿儒的一曲长笛,为夏夜增添了灵动的亮色;8月15日,10岁少女苏钰涵怀抱琵琶,一曲《十面埋伏》琴音激越,指间仿佛有千军万马,引来满堂喝彩;口琴表演者何群两度登场,用悠扬的琴声一次次将观众带入《我和我的祖国》的磅礴气势中;3位背着手风琴的琴童,指尖流淌出清新欢快的旋律;“真U派”尤克里里乐团用甜美的歌声传递活力;六度登台的拾光乐队则展现了持久的创作热情……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个开放式舞台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它并未刻意追求专业极致,却因真实、包容而生机勃勃。它让音乐从专业的音乐厅、大剧院,延伸至城市的核心公共空间,与市民游客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
  这正是哈尔滨作为“音乐之城”的深层内涵:音乐不仅存在于高雅殿堂,更流淌在城市的街巷中。它以其浪漫与热烈,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律动中的音符,共同书写着这座城市生动而温暖的音乐故事。
  记者手记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次次走入“舞台的夏天”,从最初的旁观记录,到后来被其中的情感与故事深深吸引。这个由百年阳台呈现的舞台,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哈尔滨作为“音乐之城”的别样光彩。
  我常常观察台下的观众,他们除了像老赵那样的本地忠实粉丝,更多的是被吸引的路人。他们或许刚买完菜,或许正带着家人游玩,脚步却因一段旋律而停留。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外国面孔,他们或许听不懂歌词,但会跟着节奏轻轻点头,并在表演结束后献上由衷的掌声。那一刻,音乐成了无需翻译的通用语言。
  我看到了许多普通人在舞台上的“高光时刻”。那位开小餐馆的老板,在灶台前是厨师,抱起吉他便成了歌手;那位大学的电气工程老师,平日治学严谨,登上舞台则用男中音抒发家国情怀……舞台给了他们一个短暂的身份转换,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之外,拥有了被聆听、被认可的空间。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远比任何专业的评判更珍贵。
  “舞台的夏天”为哈尔滨的文旅融合增添了新的注脚,它以“小切口、深融入”的方式打动人心。当一位游客即兴登台,成为这座城市音乐记忆的一部分时,他所带走的,不仅仅是几张风景照片,而是一段有温度、有情感参与的独特体验。从重庆驱车来哈的何荣洁的话令人印象深刻,这种自发、真实的参与感,正成为一座城市最动人的名片。
  “舞台的夏天”赋予了“音乐之城”新的定义。“音乐之城”不仅仅由历史积淀、专业院团和盛大节庆来支撑,更由普通市民游客的日常参与和生活态度来定义。当音乐从仰望变为参与,从专业领域融入市井生活,这座城市才真正被音乐所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