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树“金疙瘩”拓宽增收富民路

通河县大榛子喜获丰收

字数:846 2025年10月08日 邂逅山河 祝福祖国
  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本报讯(记者 罗彦坤文/摄)国庆中秋假期,通河县大榛子喜获丰收,乡亲们忙着到“绿色银行”提现。满树“金疙瘩”出了山林就进车间,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加工成即食休闲食品后,销往全国各地。
  通河大榛子凭借优良品质,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对接“农头工尾”后,开启了广阔的增收富民路,通河大榛子产业驶入产业化发展“快车道”。
  用手轻摇一下树干,沉甸甸的榛果“噼里啪啦”地落下。10月2日,在通河县康源大果榛子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民指着身旁的榛子林告诉记者:“这片果树已有14年树龄,每株挂果10斤不成问题,亩收益轻松过万元。”
  通河县地处北纬45°优质农产品黄金带,森林覆盖率达74.6%,“七山一水半分田,半分湿地和草原”的特有资源禀赋,为大榛子产业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
  通河县康源大果榛子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县最早种植榛子。如今,全县大榛子种植基地已达20个,专业种植合作社有28家、种植户6800余户。随着产业链进一步延伸,通河大榛子产业优势日益显现。
  随着大榛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通河大榛子”种苗辐射木兰、依兰、尚志等周边县(市),最远到了大庆,各地纷纷从通河请技术顾问。仅此一项,乡亲们赚到的“技术钱”就不少。
  “榛子树龄50年,旱涝保收,妥妥的‘绿色银行’。”郑民说,产业兴旺带来了多重收益,同时也激发了乡亲们的参与热情。
  近年来,“通河大榛子”推广种植,不但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更收获了看得见的生态效益。随着荒山造林面积增加,凡是种了榛树林的山坡,小雨不见水、大雨清水流,乡亲们走出了生态保护新路。
  眼下,通河县庆秋田食品加工厂生产正忙,漫山的“金疙瘩”在车间里化身榛子酱、榛子油、榛子牛轧糖……该厂依靠通河县投入乡村振兴资金建设,注册了自有商标,确定了专属包装,“通河大榛子”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占领更大市场。
  通过延链、强链、增加新品类等系列产业升级举措,“通河大榛子”踏上高品质、高标准发展之路,带来更多附加值。乡亲们守着“绿水青山”,闯开了产业兴旺发展之路,并持续擦亮“通河大榛子”这张闪亮“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