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罗彦坤)在哈尔滨市方正县德善乡育林村,一块“我在方正,梨清华不远”指路牌,指引着全村孩子的清华梦。近日,村内的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落成,担负起创新驱动发展、培育乡土人才、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责任。
方正县是国家一类老区,与清华大学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在全省这是第二个,是哈尔滨市首个。该工作站于2023年10月奠基,2024年8月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今年正式揭牌,校地合作进入资源整合、长效赋能的新阶段。
工作站占地1245平方米,建筑面积561平方米,集成会议、培训、办公、住宿、餐饮等功能,同时,发挥民宿接待作用,既能满足学生实践、团建共建、教育科研需求,又能提升自身“造血”能力,为村集体创收,是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省级人才培育基地。
建站宗旨源于清华大学“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人才助力振兴理念。工作站的工作完全按照此项定位展开,站点创新采用“地方—校方—校友”三方站长共治、共享、共管运营模式。其中,地方主导政策落实,解决占地、资金等建设保障问题;校方赋能学术支撑,提供站点设计、装修指导及人才输送;校友联动资源整合,清华大学黑龙江校友会、哈尔滨市清华大学校友会积极参与。今年8月16日,校友会组织专题座谈会,与方正县相关领导共商深化三方共治机制,围绕人才循环、产业对接等提出建议,共同破解乡村人才服务可持续性难题,将站点打造成学子实践“常驻点”、招才引智“切入点”、乡村振兴“突破点”。
工作站自创建以来,累计有8批、130余名来自清华、北大、人民大学等高校的本硕博学子扎根方正开展实践,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果:开发数字博物馆,为方正富硒稻米、银鲫、金香水梨设计特色产品包装与LOGO,创新近百种非遗衍生创意产品,形成8篇近40万字调研成果、7个文旅规划方案,探索“高校创意设计+企业代生产+村民销售”链条及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开展清华学子与地方青少年学习互动交流10次,结成150余人的共建共享互助对子,为全县提供研学、干部教育基地,打造人才振兴“强磁场”;深度挖掘方正非遗文化、东北抗联文化、杨步墀勤廉文化及清华文化内涵,通过创意产品与文旅方案焕发地方特色文化生命力;探索宜居乡村新路径,为方正县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助力打造宜居宜业环境;以支部共建为载体,开展各类活动,拉近党组织与群众距离,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与服务力。
未来,工作站将持续发挥人才平台与高校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百校联百县兴乡村”行动,深化“共建共享、共创共赢、共生共治”校地合作模式。同时,联合校友会进一步优化三方共治机制,重点推进人才共育、产业提质、品牌塑造“三大工程”,不断探索老区乡村振兴新路径,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