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一中的抗战故事

字数:3,928 2025年09月18日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本报记者 张巍
90多年前,战火蔓延山河大地,无数先辈挺身而出,英勇捍卫家园。今天,我们回望那段山河破碎、战火纷飞的岁月,总会被无数先辈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其中,不乏与当时的哈一中有着紧密关联的人物。
为铭记抗战历史、赓续红色血脉,记者从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的校史中挖掘出一些曾在哈一中校园里汲取知识、毅然投身抗日洪流的哈一中人的感人事迹,期望通过他们的故事,深刻理解先辈的责任与担当,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薪火相传。
  隐蔽战线英雄
  杨佐青的抗战传奇
  2021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悬崖之上》引领我们重返夜幕笼罩下的哈尔滨,回到那个期盼黎明的至暗时刻。影片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4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中共特工组成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故事的原型是共产国际反帝情报组,其中一人曾在东北抗联浴血奋战,并身为南满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与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便是共产国际反帝情报组中国负责人之一的杨佐青。
  进步青年从哈一中走向革命
  杨佐青(1911-1970),原名杨殿坤,祖籍山东,幼年随父迁居阿城。曾用名杨树田,在磐石工作时化名杨君武,解放后更名为杨佐青。
  1926年,杨佐青来到哈尔滨求学,1927年考入东省特别区立第一中学(哈一中前身)。因家境贫寒,他半工半读。其间,他深入接触底层工人,目睹民生疾苦,在学校老师、中共地下党员周一粟、王同元的影响下,阅读进步书刊,逐渐萌发进步思想,树立革命信念,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
  1928年,杨佐青作为学校学生会干部,当选为哈尔滨市大中学校维护路权联合会的领导成员,策划并组织领导了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一一·九”运动,并加入共青团;1930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共青团北满特委组织部部长,后调至沈阳担任共青团满洲省委秘书长。
  哈一中团委书记赵雪竹在翻阅杨佐青校友的史料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最让她动容的是,杨佐青在哈一中求学期间就开始接触进步思想,积极参与反帝爱国运动,这段经历为他后来成为“红色特工”奠定了重要基础。
  创建抗日武装,负伤后转入隐蔽战线
  1932年,杨佐青受满洲省委委派,以巡视员身份前往南满建立抗日根据地,参与创建磐石工农反日游击队(后发展为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一军),并担任政委。在一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被秘密送回哈尔滨疗养,接替他工作的是后来声名赫赫的抗联英雄杨靖宇。
  负伤后的杨佐青转而加入国际情报组织驻哈尔滨机构,不久后升任北满地区国际情报组组长。1934年,他被派往莫斯科接受特训,特训结束后,杨佐青被空投至中苏边境,历经艰险返回哈尔滨,从事地下情报工作,担任哈尔滨情报组副组长,成为中国最早一批杰出的国际情报人员。在被誉为“远东谍都”的哈尔滨,他与战友并肩作战,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
  1935年,杨佐青受命担任天津国际情报组组长,成功搭建起天津与莫斯科之间的情报桥梁。1936年,他被调至上海,负责国际反帝情报工作。除了搜集情报,他还凭借专业训练所掌握的技能,指导多地自制炸药,并在大连等地组织了对日爆炸行动78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在长达10年的国际情报生涯中,杨佐青与其领导的国际反帝情报组,向莫斯科、延安和东北抗联发送了数千份情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1942年9月,他在上海不幸被捕,虽受尽酷刑,但始终未暴露身份,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才被上海地下党搭救获释。
  哈尔滨解放后,重返母校哈一中
  抗战胜利后,杨佐青经陈云批准,加入东北民主联军,参加了解放哈尔滨的战斗。1949年后,杨佐青担任黑龙江省外事处处长,在新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他始终牵挂母校哈一中,多次返校指导工作,并在哈一中40周年校庆时回到母校看望师生。
  杨佐青是一位英勇无畏的东北抗联指挥员,更是一位在隐蔽战线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卓越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他的名字及其光辉事迹将永远铭记于后辈心中,永不磨灭。赵雪竹说:“作为哈一中的教师我常思考,我们今日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是否也能如当年一般,成为点亮学生人生道路的明灯?在和平年代,我们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个人发展,更要胸怀家国,随时准备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哈一中高二14班学生潘承在高一期间,曾在校史馆中了解过杨佐青的事迹。他感慨道:“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杨佐青在哈一中的校园中汲取知识,以满腔热血守护家国。如今,作为新时代的哈一中学子,我更应以杨佐青为楷模,将爱国情怀融入日常学习之中,凭借扎实的学识为学校争光、为国家奋进,让英雄精神在哈一中的沃土上薪火相传。”
  从哈一中学子到抗联将领
  抗日英烈王光宇的烽火岁月
  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副军长的王光宇在列。这位在冰天雪地中抗敌5年、27岁壮烈牺牲的英雄,其不朽精神如今已成为哈一中的精神底色。
  少年立志:家国危难,投笔从戎
  王光宇(1911-1938),原名王明堂,又名王兴,生于吉林省德惠县岔路口乡腰窝堡屯的一户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县立中学时,心中便埋下家国情怀的种子。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正在读中学的王光宇对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暴行义愤填膺。他和学校的爱国教师、同学组织成立德惠抗日救国会,以青春之力投身抗日浪潮。随着斗争形势愈发严峻,王光宇意识到,只有找到中国共产党,才能为抗日斗争找到更坚定的方向。1933年春节后,他与同学陶净非告别家乡,踏上前往哈尔滨的寻党之路。
  校园淬魂:哈一中岁月里坚定革命信仰
  抵达哈尔滨后,经人介绍,王光宇进入东省特别区立第一中学学习。在这里,他接触到先进革命思想,校园成为他成长的“红色课堂”。凭借坚定的信念与突出的表现,1933年底,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爱国学子到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蝶变。
  沙场冲锋:抗联征程中书写英雄篇章
  离开校园后,王光宇投身武装斗争前线。1935年2月起,他先后担任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第一师一团政治委员、第二师政治部主任;1936年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他任第二师师长,率部在牡丹江以东的依兰、勃利、林口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7年9月,调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副军长。
  壮烈牺牲:27岁青春定格不朽丰碑
  1938年,日军调集6万余人的部队对三江地区实施分割包围、“重点讨伐”,企图将抗联部队“聚而歼之”。东北抗联陷入极端艰苦的困境。为粉碎敌人包围,5月,王光宇与军长李延平率领抗联第四军主力从宝清出发西征。战斗间隙,王光宇始终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战士,坚定大家抗战必胜的信念和革命到底的决心。1938年12月,他率部抵达五常县,在九十五顶子山与敌人的激战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7岁。
  精神传承:哈一中人接续扛起时代使命
  王光宇的事迹,如今已成为哈一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丁炳升感慨,王光宇弃笔从戎,在艰苦中传递乐观的精神,让他反思教学中更应注重给予学生精神力量,“今日校园的琅琅书声,是无数如王光宇般的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学习”。
  王光宇的忠诚与担当让高二11班学生马鸣阳深受震撼,他说:“王光宇烈士以年轻的肩膀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在危急关头,他展现出惊人勇气和坚定信念。我们应传承红色基因,将先烈的精神力量融入学习,锤炼本领、砥砺前行、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让哈一中人的爱国情怀薪火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从体育教员到抗日英烈
车鸿志与哈一中抗日义勇军
  在哈尔滨第一中学,有一首激励人心的校歌《希望》。“接过旗帜,涂红理想”,校歌的歌词出自空政文工团著名词作家车行先生之手,专为2012年哈一中百年校庆而作。车行先生以自己最擅长的创作方式,缅怀其祖父车鸿志烈士在哈一中英勇抗日的光辉事迹。
  校园播撒爱国种子
  筑牢抗敌根基
  车鸿志,字凌云,1894年生于奉天凤凰厅(今辽宁省凤城县)农民家庭。高小毕业后,因生活所迫随父逃荒至一面坡镇,1914年考入宾县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一面坡西小营小学任教,后升任校长。
  1921年,他辞去校长职务,考取奉天讲武堂,毕业后投身东北军,历任十八旅旅部副官、吉长镇守使署丁超部副官、中东铁路护路军铁甲队队长等职。1929年,他辞去军职,应聘至东省特别区立第一中学担任体育教员兼军事教官。
  1930年,日本侵略者侵华意图渐显,哈尔滨笼罩在战前的恐怖氛围之中。作为革命活动中心的哈一中地下党组织,提前做好抗敌准备,增设军事体育课,车鸿志成为关键执行者。授课时,他将军事理论与实战演练紧密结合,这对于后来投身抗联队伍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他开设思想课,分析局势、传授先进思想,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国抗敌的种子。
  组建师生抗日义勇军
  沙场喋血铸丰碑
  1931年底,车鸿志着手组织学生抗日武装。1932年春节前夕,他将200余名爱国师生会集到一面坡镇,组建以哈一中爱国师生为骨干的抗日义勇军学生大队。
  建队后的学生大队,尽管装备简陋(多为土枪、土炮),但队员们却斗志昂扬地踏上了抗日的征程。此后队伍不断扩大,号称“车团”。
  1932年秋,“车团”配合其他部队开展抗日行动,途经宾县桶子沟时遭日军包围,车鸿志与多名战士壮烈牺牲。
  英雄事迹载入史册
  革命精神代代传
  虽然抗日义勇军学生大队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车鸿志的英雄事迹也成为哈一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哈一中的体育教员到抗日队伍领导者的转变,他将教育与时代洪流结合,用‘言传身教’传递爱国信念,诠释了教师‘育人’的真谛,让我更明白要做学生人格成长的引路人,培养既有学识又有骨气、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新时代青年。”老师唐睿说,车鸿志的事迹如今仍时刻激励着哈一中的教师们。
  高二13班学生崔梓祺感慨:“作为哈一中学子,重温车鸿志的事迹,心中满是崇敬与自豪。他在民族危难时带领200余名师生组建抗日队伍,用行动诠释师者担当。新时代的我们要传承师生同心、共赴国难的精神,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用青春续写母校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