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意满满 秋日上演“双向奔赴”

“丁香人才周”首日迎来超4万求职者

字数:2,357 2025年09月17日 要闻
  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本报记者 刘洋摄
  ■实习生 魏邑旬 本报记者 李玥 阴祖峰   秋高气爽,正值“金九银十”的招聘季。9月16日,在冰雪大世界,2025年度哈尔滨“丁香人才周”(秋季)引才现场招聘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众多求职者怀揣希望和期待涌入会场,穿梭于展位间,与招聘企业热切交流,寻求着理想的工作岗位。本次招聘活动上,1500余家用人单位带来4400多个岗位,计划招聘超2万人,求贤若渴的企业诚意满满。人岗相宜、人尽其才,实现了企业、求职者之间的“双向奔赴”。
  企业“抢人战”亮“大招”
  “六险二金”“加班三倍工资”“入职生日福利”“一次性冬寒补贴”……为吸引人才、招揽人才,招聘会现场企业纷纷亮出“硬核福利”,以真金白银的投入解决求职者的后顾之忧。刚一进入招聘现场,多个企业的展位前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一些热门领域和产业的企业展位前排起十几米长的队伍。
  除了待遇好,工资也要给到位。记者在现场看到,哈尔滨哈飞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电集团哈尔滨电站阀门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国企给出的薪资普遍偏高:一般本科生月薪在5000元至8000元,硕士生月薪达到1万元;哈尔滨乐普实业有限公司则打出了硕士岗位年薪18万元至25万元、包食宿的诱人条件。
  “企业开出各种优厚的待遇,就为了让人才引得进、更留得住。”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营销分公司人事专员宋女士告诉记者,这次招聘会特意将待遇福利制作成醒目标识,招聘会刚开始不到1个小时,就收到了40多份求职简历。对于企业来说,更珍惜这次大型招聘会的机会,能和求职者面对面地交流,进一步提高了企业招聘效率。
  主题招聘大棚精准匹配
  为方便求职者精准对接自己所求岗位领域,重点企业、高端制造、银行金融、高校院所和人才一体化合作三大主题招聘大棚在入口处还贴心地设置了导览图。同时,设置博士直聘区、丁香人才服务站、市直部门和区县(市)人才政策展区、直播带岗区等功能区,为广大青年人才搭建岗位精准对接、“一对一”洽谈、职业规划咨询、政策申报指引等一站式引才服务平台。
  “在三大主题大棚都设有职业指导规划站。”市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就业服务处副处长王治说,主要是“一对一”地对广大求职者开展就业指导,简历诊断、面试指导等专属定制服务,提升求职成功率。
  本次招聘会,除了本地企业外,在区域人才一体化合作框架下,还特邀沈阳、大连、长春、呼和浩特、锦州和省内其他城市共同参与,进一步扩大引才半径。大连熵基科技有限公司的人事专员王女士坦言为了这次招聘,企业人事部门提前做足了功课,“哈尔滨作为对俄合作中心城市,俄语人才资源丰富,公司特意设置俄语技术、俄语商务、俄语市场销售专员3个岗位,希望能招聘到更多优秀的求职者。”
  招聘不设学历、性别门槛
  无人机讲师、直播讲课老师、拍摄剪辑师、AI动漫、短剧改编……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岗位需求也发生着变化。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兴领域扩招吸引了不少求职者的目光。与一些传统岗位不同,这些“新职业”不设学历、性别、年龄等门槛,甚至还推出了“零经验培养”计划,更看重应聘者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胡同学同时投递了教育机构、短剧编剧等多个岗位,她认为“多尝试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敢于跳出传统就业框架,主动拥抱新赛道。
  航天海鹰(哈尔滨)钛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企业不仅对求职者的年龄、性别没有做要求,相反还认为应聘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更娴熟、经验更丰富,除了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专业价值,也能在人才培养上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太阳岛风景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推出“熊猫饲养员”的岗位招聘。负责招聘的人事专员赵女士告诉记者,截至16日下午,已经收到20多份求职简历,后续将进行笔试和面试的筛选,入职的4位熊猫饲养员将被派到四川进行培训。
  学校在读生提前来“踩点”
  在人头攒动的招聘会现场,除了有众多毕业生参加,还吸引了不少在校学生提前“踩点”,了解就业市场。
  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王同学便是“非毕业生”中的一员,在现场寻找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记录下招聘条件,还认真地向招聘负责人询问公司相关情况。他说,提前参加招聘会,更多的作用在于“预习”,更能明确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
  “这次真是来得太值了。”护理专业的在读生小张告诉记者,参加招聘会让她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让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校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不仅让他们获得了宝贵的求职经验和职业规划启示,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了解求职者的机会。部分企业现场留下了一些非毕业生咨询者的联系方式,并表示会将其作为重要储备力量,为他们提供实习机会。
  更多青年愿意留在哈尔滨
  正在排队的博士小冯,准备向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招聘展位递交简历,“我学的专业就是制造,老工业基地底蕴深厚,正是一直以来向往的目标。”他表示,哈尔滨“人才新政30条”出台后,各种政策叠加,算下来各种补助也不少,更重要的是这里机会更多,更适合自己发展专业。
  哈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小吴刚刚参加完哈尔滨职业技术大学的直聘。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毕业留在哈尔滨也是他与父母商量后作出的决定。近年来,哈尔滨发展势头正劲,各类政策相继出台落地,“以最大的诚意广纳人才”,更是让他深深感受到了家乡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我就是想留在哈尔滨施展拳脚,帮助家乡更好地发展。”他说。
  “我和室友都不是哈尔滨人,但都想留在哈尔滨。”毕业生黄雨告诉记者,“第二故乡”发展越来越好、机会越来越多,他们都想把家安在这里,为哈尔滨发展尽一份力。
  现场的留言墙被装扮得格外温馨,一张张纸笺上,写满了求职者写下的“掏心窝子”话,他们写道:希望“尔滨”能够发展越来越好;“尔滨”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尔滨”更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