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大脑”赋能基层治理

平房区构建“底座+场景+机制”工作体系,推动安全监管“一网统办”

字数:1,042 2025年09月17日 要闻
  大数据分析助力基层工作。
  ■本报记者 梁可心
  “我临时住在儿子家,没想到这里的社区工作人员主动联系我,提醒办理高龄津贴,让我一下子有了归属感。”日前,住在平房区花卉社区东升家园的王阿姨在网格员帮助下,顺利办理了普惠型高龄津贴。她本不属该辖区户籍,能如此及时被“找到”,得益于平房区正在深入推进的数据赋能基层减负改革。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张由数据织就、覆盖全区的“智慧服务网”。通过打通多部门数据壁垒,构建“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数字治理体系,平房区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深刻转变。
  数据“跑”起来,基层负担减
  平房区依托区级数据中台,累计接收数据超500亿次,留存高质量数据约2.5亿条,横向联通24个业务系统,纵向贯通国家、省、市三级平台,支撑全区23万常住人口和43个社区的常态化治理。
  “我们坚持‘能共享的不再要、能自动填报的不手填’,明确数据共享清单和标准模板,实行分级分类、最小必要、全程留痕机制。”平房区数据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平台已汇集30类基础数据、近200项人口标签、45类标准化报表模板与50余个典型应用场景。
  “如今,社区网格员通过平房区智慧网格数字平台手机端,就能完成信息采集和事件上报,彻底告别重复填报。居民也可以在线提交诉求,平台会自动派单流转,让社区及时介入调解,真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友协街道负责人介绍,借助平台的智能分析模块,社区还能实时接收安全隐患信息,比如识别独居老人用水、用电异常等情况,大幅减轻人工巡查压力,为居民安全增添了一道“智能保护锁”。
  政策主动找,养老“免申即享”
  以往,高龄津贴发放依赖社区“地毯式”摸排,覆盖率低、错漏率高。如今,通过整合户籍、常住人口、社保等多源数据,平台自动生成发放名单并匹配银行信息,实现“数据代审、资金直达”的无感办理模式。
  改革后,全区高龄津贴覆盖率从31.8%大幅提升至95%以上,错发、漏发率始终控制在0.5%以内。系统还会自动筛选出即将达到领取年龄的老人,生成预审清单,由网格员主动上门办理。即使非本区户籍的老年人,社区也可协助其完成申请。截至目前,通过“数字助老”功能推送预警信息,仅花卉社区就已帮助多位像王阿姨这样的老人享受政策红利。
  “大数据真正为基层减负增效。比如在医保办理中,区智慧中心通过部门数据比对直接生成未参保人员名单,平台自动派单给对应网格员,大大减轻了我们摸排的压力。”花卉社区党委书记周立雪表示,随着智慧管理不断融入基层网格治理,不仅居民权益得到更高效保障,社区工作者也能腾出更多时间,专注服务于民、办实好事。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