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的院子”来了“朋友们”

松峰山下,阿城区探索“共建共享共荣”乡村振兴新模式

字数:1,717 2025年09月11日 要闻
  品美食,赏秋景。
  ■本报记者 康福柱文/摄
  “我终于吃上心心念念的土窑面包了,真羡慕你们这里的生活,有山有水有朋友,听风听雨听心声……”坐在“朋友们的院子”里,市民张鸿说,这就是她一直寻找的宁静生活。
  “朋友们的院子”是阿城区松峰村三清屯里的一个民宿,就置身在松峰山脚下。随着民宿声名远播,这里的欢声笑语越来越多了。近日,记者走进了“朋友们的院子”,感受市民游客的欢乐,也希望能理解民宿主人打造“共建乡村社区”的理念。
  小院子大梦想 乡村焕新颜
  三清屯今年新修了柏油路,竹子围成的一个个篱笆小院很有特色,与抬头即见的松峰山相映成趣。“朋友们的院子”既保留了东北乡村的质朴韵味,又增添了别致的艺术气息。绿草如茵的庭院、蜿蜒的石板小路、精心打理的花草,处处彰显着设计者的用心。
  “我们不只是做民宿,更是在探索一种乡村振兴的新模式。”项目负责人刁旺盛告诉记者。这里每周开设心灵疗愈课程,有专业老师授课,通过抚琴、共情畅谈和登山、徒步等方式,让都市人群在山水间放松身心。来自主城区的王女士感慨:“在这里住一天,感觉整个人都焕然一新。”
  “我们的民宿不是简单为游客提供住上几宿、吃几顿农家饭、看看山水、疗愈身心的度假模式,我们希望通过合作形式,带动屯子里的乡亲一同参与这项产业,改变乡村面貌,进而实现共建共享共荣,共同富裕。”刁旺盛说,“共建乡村社区”应该是一种城乡融合、共同向往的生活方式。
  新模式新动能 村民笑开颜
  设计师出身的刁旺盛对空间、场景有自己的钟爱。他告诉记者,2019年,他和几位小伙伴一同来三清屯创业,看中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他们租下村民闲置的房舍,重新设计、改造。当2栋“样板民宿”呈现在大家面前时,精巧美观的设计很快引来关注,村民也开了眼界:“闲置房子原来还能变成‘摇钱树’。”
  按照预设的建设方向,“朋友们的院子”以人为核心,留下新村民、带动原住民、唤回返乡人。刁旺盛他们招募乡村社区共建者,建设补充乡村社区业态,打造了哈尔滨市第一个利用宅基地连片改造的共享式院落,包含了乡村咖啡馆、乡村土窑面包房及“七月”“村上”“后山”等民宿。
  通过共享的方式,有高校在这里建立了“乡村振兴人才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了解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平台。随着“朋友们的院子”走红,三清屯乡亲们的生活也发生着变化。游客就餐的食材多来自当地村民家的小菜园、农家院。“去年‘十一’前后,有的村民仅蘑菇、核桃等山货就卖了2万多元。”刁旺盛说。
  “朋友们的院子”改变了村民生活状态,不少村民学会了烤面包、制作咖啡,新技能成为变现能力。村民李春艳告诉记者,她去年学会了烤面包,现在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
  新愿景新未来 乡村更美好
  “朋友们的院子”成为双向奔赴的动力。阿城区敏锐捕捉到三清屯的变化,并提供大力支持,最终受益的还是乡亲们。
  随着阿城区为三清屯硬化道路、安装路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三清屯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今年暑期旅游旺季,村里民宿天天爆满,周末需要提前预订。最忙的一天,仅土窑面包和咖啡就卖了1.1万元。
  屯子里有了人气,也激活了村民的参与热情。“目前,有好几户村民也想利用闲置房屋干民宿,我们在帮他们免费设计。”刁旺盛说,改造一栋民宿需要三四万元,主打既有风情又不失舒适的“原乡小院”风貌,村民可以选择自主经营,也可以托管合作。“我们希望将三清屯打造成民宿集群,让乡亲们都有事做、有钱赚。”
  “朋友们的院子”走红后,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返乡村民陈虹告诉记者,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在外“漂”了10多年,听说家乡的民宿办得风生水起就回来了,现在是“乡村咖啡师”,感觉非常好。
  刁旺盛告诉记者,明年,除了增加心灵疗愈内容外,他们还准备在三清屯建设“乡村大食堂”,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进来,打造乡村绿色餐厅,让大家吃得省钱、吃得安心。
  三清屯不仅面子在变化,里子也在变。刁旺盛说,不少“共建人”捐赠了很多图书,在为村里的孩子打造读书空间。此外,还有“共建人”利用专业特长在三清屯开展急救培训、普法宣传等公益活动,村民生活发生了很多新变化。
  阿城区文旅部门介绍,“朋友们的院子”给乡村带来很多新变化,“新村民”带来了新理念,“原住民”提供乡土资源,“返乡人”获得创业机会,乡村振兴的美丽新愿景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