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返乡创业 黑土地“长”出新希望

巴彦县丰乐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助力返乡人圆梦

字数:1,957 2025年09月11日 要闻
  刘国辉培育的苹果盆栽。
  本报记者 李玥文/摄
  刘百胜在外打工多年,从没想过,年过半百竟然在家乡当起老板。生意就开在村里。
  巴彦县丰乐乡的秋天早晨有点凉,刘百胜正带着“员工们”在加工坊里忙着处理刚拉来的一车玉米。他们身后那一大片玉米地,以前是村民家的小菜园,刘百胜回村后,这里成了十几户生活困难村民打工挣钱的“致富地”。
  近些年,在巴彦县丰乐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有不少像刘百胜这样的中年人,带着大半辈子攒下的经验和积蓄,结束了在城里打拼的日子,回到熟悉的乡村。他们盘活村里闲置的资源,搞特色种养殖、打造乡土品牌,在返乡创业的路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赛道,也挖出了黑土地里藏着的新机遇。
  “回乡养老”变成“返乡创业”
  眼下,刘国辉培育的4000多棵“红寒富”苹果盆栽果子已转红,还挂着层薄霜。采访期间,他兜里手机震个不停,全是客户在问“苹果啥时候熟”的消息。6年前,47岁的刘国辉放弃在南方打工、月收入过万元的机会,回到老家康庄村。与从前回乡多是“干不动”“养老”等理由不同,他是主动回来的。“在南方偶然吃了一次这个品种的苹果,真甜啊。”刘国辉想,老家村里的土地肥沃,要是也能种这个品牌的苹果,乡亲们想吃不但不用花钱买,还能卖苹果挣钱,那多好啊。于是,他带着热情和技术,把回乡从“养老的退路”变成了“创业的舞台”。
  刘百胜的经历更为丰富,他在非洲打过工、在国内大城市干过啤酒代理。2022年,他返乡种玉米,创建了“咱地儿农产品加工坊”。他说:“早上一开窗,闻到的是熟悉的泥土味,这是我喜欢的活,也是我喜欢的日子。”
  从结婚后就一直在城里打工、陪读的牛春艳,在孩子长大“离手”后重返老家丰富村,养起了10万只大鹅,创办“荭创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我和我哥从小就喜欢养鸡鸭鹅,我俩爱琢磨,养家禽还有自己的小窍门。”牛春艳擦着额头上的汗笑着说,“我们这年纪回到村里,就是想把年轻时喜欢的事做好,这样日子更有奔头。”
  美丽乡村助力归乡人圆梦
  自从刘国辉拖着行李箱回村要种苹果树,康庄村党支部书记赵柏峰就把“办公室”挪到了果园里。在赵柏峰心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化为看得见的实效,让返乡创业者“根”扎得更稳。
  丰乐乡副乡长齐鹏来的微信朋友圈里,带着露水的“红寒富”苹果格外诱人。“刚吃了一个,一口能咬出汁,很甜,想带几箱走的随时找我。”这条朴实的“专属广告”背后,是党员干部服务链的延伸。
  记者顺着牛春艳指的方向看过去,几万只三花鹅在清晨的阳光下散开,扑棱着翅膀来回飞。当初,牛春艳说要养10万只大鹅,心里没一点底。乡干部陪着她跑市场、做调研,村党支部书记刘彦福帮忙协调了100余亩土地,无偿提供自己的铲车、钩机,为养殖场平整土地;牛春艳担心资金不够,包保干部谷力陪着她跑了好几家银行,办下了200万元贷款。“支部一月一实事”机制让服务精准落地,形成“党建+金融+产业”的帮扶闭环。现在大鹅要出栏了,巴彦县商务局的工作人员带着网红主播来拍视频推广,镜头里的大鹅扑腾得欢,长势喜人。
  刘百胜的加工坊里,货架上一排排的礼盒是哈理工大学驻村工作队设计的。他点开手机里的小程序,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念着订单地址:“武汉三箱玉米,成都八箱玉米……”这都是哈理工大学老师介绍的“回头客”。乡校签了共建意向书,高校的“智囊团”帮着规划销路,把“咱地儿”的农产品送进了校园,刘百胜看着订单数不断上涨,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
  归乡人创业,让更多人看到希望
  从乡村离开又回到乡村的人,最知道这里的人们需要什么。
  刘百胜的食品加工坊里飘着玉米香,村民王微等人正在包装玉米准备发货,他告诉记者,以前担心自己出去打工没人照顾家里老人,现在守在家门口工作,每天上工四五个小时,能挣100元钱,心里踏实。
  加工坊里的富硒黏玉米是刘百胜为乡亲们找的出路。他刚回村时,看到有的村民守着家里的小园,但是产出的农产品没销路,于是他引进了富硒种植技术,定下富硒玉米每穗8毛的收购价。每个生产环节用工,他都优先雇贫困户,20个务工岗位像20根纽带,把分散的农户连了起来。“去年算下来,人均多收入了2000元。”刘百胜说,能帮到人、被人需要着,就是成就感。
  牛春艳的大鹅养殖厂是全县第一家10万只规模化商品鹅养殖基地,年产值超1000万元。养殖场招聘7名村民作为长期员工,还向村民收鹅草,平均每天每人收入在200元左右,最多的一天可收入500元,累计带动本村脱贫户增收3.2万元。
  刘国辉最近更忙了,除了卖苹果和苹果盆栽之外,他还在乡政府的帮助下申请办家庭农场,筹划9月下旬举办采摘节。在他看来,除了挣钱,更希望通过家庭农场、采摘节以及各种活动,把丰乐乡的农产品都带火,“让在外的老乡们看看,回村还能闯出一片天。”
  这些从城市回到乡村的人,没把归乡当退守。他们把技术“种”进土地,把岗位送到村民手边,把新想法揉进乡土,在熟悉的土地上,开拓出了一片崭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