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包装胚芽米。 ■本报记者 罗彦坤文/摄
秋到冰城,田野染金。目前,通河生态稻已开镰收割,在通河工业园区内,哈尔滨优加双利食品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加工胚芽米。在“农头工尾”助力下,“通河大米”依托生态种植和优良品质,进军胚芽米市场,踏出一条增强产业链、延伸价值链的发展新路。
严把品质关,每一粒米都要“体检”
加工车间内,4条生产线高速运转,一排排密封充氮的米包有序下线、装箱、码垛……从生产线上拿下一包米,仔细检查着外观封口,哈尔滨优加双利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韩宇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一粒米都是留胚率达到95%的胚芽米,经过专利技术处理,能够保鲜9个月,所以包装必须经过严格检查,保证合格。”
指着位于生产线包装端的一台机器,韩宇介绍:“这是一台专用检测机。一般的大米生产只需要色选除杂就够了,胚芽米要求更高,每一粒米都要‘体检’。充分筛选出坏胚的米粒,是为了提升产品保鲜期。”
为了精准统计留胚率,车间里的每一批产品都要抽检,进行发芽实验。“这里的每一粒米都是一颗种子,是种下去能发芽的 ‘活米’。”韩宇说。
专利技术支撑,深度挖潜增值
在企业产品展厅内,有一个“专利展柜”,展出的是有机认证和专利证书。记者注意到,从加工到包装,该企业共有5项专利技术。韩宇说,还有2项专利正进入审批流程。
“80后”韩宇与合伙人都是土生土长的通河人,出生在通河县凤山镇。在外打拼多年后,他们回到家乡创业,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胚芽米,为家乡稻米销售寻找另一种可能。
韩宇说,他之前在广州从事过布料、家居等生意,后来发现家乡的农产品在那边很受欢迎,就产生了回乡投资兴业的想法。“没想到,家乡的胚芽米一进入市场,就收到良好反馈,线上线下同时销售,年销量已达600万盒。”韩宇说,如今,产品已经敲开广州以及江浙沪地区的市场大门。
紧盯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条
2018年,该项目刚落户通河县的时候,还只是“借住”在另一家米企厂区内。经过几年探索,“通河胚芽米”生产加工走上了正轨。2020年,企业推出自有品牌“芽芽乐”,扩大全谷物营养膳食加工,产品定位于有机、鲜活、真营养的宝宝胚芽米。2024年,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的二期工程完工投用,增加了全谷物营养膳食加工生产线4条,生产脱皮玉米、燕麦牛奶,日加工量4万盒。
指着食品产业园区内的一块空地,韩宇告诉记者,下一步将在此新建厂房2栋,面积16000平方米,投资2000万元建设数字化云仓物流三期项目,预计年底前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企业的加工、仓储、运输能力都将得到全面提升。
“胚芽米加工算是一个‘新赛道’,也是提升农业附加值的一个方向。”提到企业未来发展,韩宇表示,“通河胚芽米”如今已经站稳了阵脚,下一步,企业要向上游延伸,培育适合本地生长的胚芽米稻种,科学提升稻米胚芽品质和留胚率,稳步拓展国内国际市场。“要持续擦亮‘通河大米’这块金字招牌,让家乡黑土地长出的好粮食走得更远、卖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