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满目的老鼎丰食品吸引中外游客。 ■本报记者 李佳琪文/摄
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20多年前哈尔滨老鼎丰曾一度陷入困境——厂房陈旧、设备落后、产能无法保障……体制机制制约了企业发展。关键时刻,在当时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下,2004年通过公开招标,由哈尔滨月亮湾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竞拍收购,老鼎丰完成改制。
改制后,老鼎丰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推进人事、用工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持续优化产能布局,积极拓展全国市场。如今,这家百年品牌不仅未“倚老卖老”,反而在产品创新、渠道建设和品牌年轻化等方面持续突破,主动适应新消费趋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应变能力与创新活力。
老鼎丰以自身实践表明,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持续优化治理、深度融入市场,传统企业才能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更好实现传承与创新并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老店”客流量持续攀升
年轻人占比超五成
早上店门刚开,老鼎丰靖宇街店就迎来了大批购买糕点、熟食的市民游客。最近,老鼎丰月饼上市,川酥、枣泥等传统口味月饼格外受欢迎。
“我们店客流量这几年呈上涨趋势,尤其是在7月份加装电梯、开放了二楼空间后,客流量更是持续攀升。”老鼎丰市场部部长朱晓宇介绍,老鼎丰在店内安装了计数装置,用于分析客流量变化情况。去年店内平日的客流量在3000人次左右、周末为6000人次,而今年客流量上涨特别明显,平日是8000人次左右,到了周末、节假日可达万余人次。
在文化赋能、创新助推下,老鼎丰不仅收获了客流量的上涨,这个由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更以“不老姿态”迎来了大批年轻人。“老鼎丰通过打造‘老字号多元化食品体验店’的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这里了解糕点文化、体验打卡乐趣。如今,老鼎丰到店年轻人占比由2023年的35%提升至52%。”
体制束缚制约发展
百年老字号走上“破茧”之路
老鼎丰不仅是中华老字号、黑龙江省老字号、哈尔滨老字号,更获得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省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智能制造场景、中国烘焙最具竞争力十大品牌、中国月饼龙头企业等荣誉与称号。这一系列成就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改革是重要转折点。
老鼎丰南味点心货栈始建于1911年,“老鼎丰”三个字是乾隆二下江南时钦赐。20世纪30年代初,老鼎丰进入兴旺期,每日生产糕点千余斤且当日售罄。1956年,老鼎丰由公私合营转为国有,并采取哈尔滨老鼎丰糕点厂和老鼎丰食品店“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老鼎丰虽然凭借深厚的品牌积淀赢得市场认可,但传统运营模式对百年老店的制约已逐渐显现。
“当时,厂里是哪个岗位有活就去哪儿,没活的时候就待在家里。”1976年进入老鼎丰当学徒的傅国华告诉记者,几十年来,厂里一直沿用着老旧的糕点制作机器,厂房陈旧、设备简陋,工人们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都在吃着“大锅饭”。待遇“跟不上”、自身没发展,让工厂流失了大批手艺人。
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到了2000年,厂里还一直沿用“老国营”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相对落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缺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老鼎丰的改制刻不容缓。
市委、市政府指导护航
公开招标助力快速转型经营
“当时,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快速完成了老鼎丰国有变民营的彻底改制。”据哈尔滨老鼎丰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朝辉介绍,2004年6月14日,哈尔滨老鼎丰糕点厂和老鼎丰食品店被哈尔滨月亮湾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竞拍收购,更名为哈尔滨老鼎丰食品有限公司。
更深刻的改变随着改制展开。老鼎丰首次成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民营资本入主后,老鼎丰推行人事、用工、分配等3项制度改革,管理岗位公开竞聘,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并对工人班组进行优化组合。(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