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办公楼。
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供图 ■本报记者 王静
在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有一张特殊的老照片,照片上的建筑物正是该纪念馆,记录了这座建筑经历的一段烽火岁月。
据介绍,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现为哈尔滨市II类保护建筑。建筑原址是一座传统的中式深宅大院,1898年成立的吉林铁路交涉局曾在此办公。1918年原建筑失火被毁,1919年中东铁路公司为吉林铁路交涉局在原址投资修建新楼。1945年10月18日,中苏友好协会在此成立,作为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斗争的重要阵地,为解放哈尔滨、解放全东北作出了积极贡献。李兆麟将军曾在这栋楼的二楼办公了5个月。
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后,开展党的政策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对敌斗争,主要负责与我党我军机关的对外联络工作,从成立到哈尔滨解放,先后掩护我党我军干部数百人,成为输送各地干部的中转站。我党由关内派来的干部都是通过中苏友好协会接头或安排工作,先遣队员潜入小楼并隐藏在阁楼内,为哈尔滨解放做好内应,小楼承担了光荣使命。1945年12月,李兆麟通过爱国资本家的捐款,在此筹备了大量帽子、手套、棉衣,解决了战士们过冬的问题。
中苏友好协会还将爱好文艺的青年组织起来,成立了青年文艺宣传队、音乐协会、歌咏合唱队到各处义演,义演曲目有《黄河大合唱》《露营之歌》《流亡三部曲》等抗战歌曲。中苏友好协会还创办了《北光日报》,宣传我党为实现和平民主、建设新中国的方针和政策。组织工厂为前线生产枪械和炮弹,组织各界妇女为前线战士做军衣、军鞋,组织卫生界到前线战场进行救护。开展了大量与苏联友好往来的工作,培养了大批俄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