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东北抗联精神力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字数:3,768 2025年08月25日 理论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爱琴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拓展对“东北抗联精神”内涵价值的研究阐释,不仅需要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更需要对时代命题的精准把握。
  
  
  历史坐标中的东北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背景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实行灭亡中国的“大陆政策”,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沈阳、长春、哈尔滨相继沦陷,我国东北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侵略者的占领地。1931年底,中共满洲省委机关由沈阳迁往哈尔滨,组织和领导当地军民的抗日斗争,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东北抗联成为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武装力量。抗联英雄儿女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成为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源头。以杨靖宇、赵尚志、魏拯民、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东北抗联将士承受了巨大牺牲,但始终未曾放弃战斗。这种长期的、极端艰难的抗战实践,是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现实土壤,抗联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东北抗联精神。
  其形成、发展源自无数东北抗联将士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实,孕育于生与死、血与火的历史洪流,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引领,根植于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
  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
  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在百年变局中不断深化,从革命斗争的旗帜演变为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
  在局部抗战时期,东北抗联精神是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先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联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率先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这一时期,东北抗联精神初步形成,其历史地位集中体现为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先声。通过创建抗日统一战线、发动群众武装斗争,探索出适应东北地域特点的抗日路径,为全国抗战积累了军事动员与政治组织的早期经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初期的政治引领地位与战略探索价值。
  在全面抗战时期,东北抗联精神是远东战场的战略牵制核心。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北抗联依托敌后游击战争,以《论持久战》理论为指导,构成对全国正面战场的战略策应。同时,成为远东反法西斯战场的关键支点。以杨靖宇、赵尚志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用生命铸就的忠诚品格与战斗精神,不仅树立了中国抗战的精神丰碑,更在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中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抗争意志,确立了东北抗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支撑地位。
  在解放战争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东北抗联精神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抗战胜利后,东北抗联将士直接参与解放东北、巩固根据地的军事斗争,成为解放战争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抗联精神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内生动力,东北抗联将士在斗争中形成的艰苦奋斗作风等精神内核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精神要素。在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东北抗联精神实现历史性转化。东北抗联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了精神参照,确立了其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价值引领与实践借鉴的双重历史地位。
  深刻把握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内涵
  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东北抗联将士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熔铸于血脉,面对日伪军的残酷围剿、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始终把远大理想与抗战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守对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执着追求。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将实现民族解放与共产主义理想紧密结合,展现出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精神品格。
  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东北抗联将士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投身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杨靖宇以身许党、矢志抗日报国,两次组织西征,带领部队化整为零挺进长白山;赵尚志历经两次被开除党籍不改初衷,以一片赤诚、一腔热血坚持抗日,直至牺牲;赵一曼被捕入狱受尽酷刑,仍积极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信仰坚定、至死不渝。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祖国最深沉的热爱,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的精神旗帜。
  向死而战的英雄主义精神:面对装备精良的日伪军,东北抗联将士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在白山黑水间展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他们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克服物资匮乏、气候严寒等重重困难,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彰显了无畏革命的英雄主义气概。
  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历程中,东北抗联将士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绝、物资极度匮乏的境地。但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开展敌后斗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奋斗精神,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独立自主的开拓创新精神:率先开展山地游击战争,并制定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东北实际相结合,为人民战争理论提供了实践样本,展现出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与勇于突破的创新智慧。
  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东北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将士的斗争不仅捍卫了民族独立,更率先打破法西斯势力的战略布局,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提供重要支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正义事业奋斗的国际视野与使命担当。
  这些核心内涵紧密相连,使东北抗联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以东北抗联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多维价值
  东北抗联精神在地理环境、斗争实践与国际视野等维度呈现出独特价值,不仅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也为新时代国家建设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历史借鉴。
  极端环境淬炼的生存智慧与斗争哲学。在东北严寒气候与复杂地理环境中,东北抗联将士形成了独特的生存策略与斗争经验,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东北抗战实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实践提供了重要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对极端困境的实践智慧与理论创新能力。
  多民族联合抗战铸就的团结精神与共同体意识。在东北多民族聚居地区,东北抗联广泛发动各族群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不同民族在抗战中的深度交融与团结协作,这种跨越民族界限的联合斗争,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民族大团结提供了历史范本与实践启示。
  跨国界抗战彰显的国际主义精神与全球视野。长期与苏联等国际力量合作,在跨国界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协作经验,不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也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实践伟力,对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东北抗联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路径
  以东北抗联精神引航定向东北振兴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东北抗联将士对党绝对忠诚、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引领。新时代东北振兴进程中,以东北抗联精神强化政治引领,确保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乡村振兴等战略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推进。同时,应深度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的政治基因,将其融入地方治理体系,确保在实践中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构建起具有东北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政治保障体系。
  以东北抗联精神凝聚共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发展协同根基。东北抗联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是凝聚全社会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资源。在民族危亡时刻,东北抗联将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东北抗联精神的价值内核,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区域协同的实践力量。通过凝聚精神合力,将各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与群众力量有机整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以东北抗联精神攻坚克难开创东北转型升级的现代化道路。东北抗联在严酷的条件下,凭借斗争智慧开辟生存空间,为新时代东北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启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东北抗联精神转化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动能,探索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发展路径。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企业家培育体系,鼓励民营经济投身现代农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产业升级的协同创新生态。
  以东北抗联精神沟通互鉴拓展东北亚国际合作现代化新空间。东北抗联在国际合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历史借鉴。东北抗联与朝鲜革命军及苏军密切配合,展现了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彰显了跨国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新时代下,应以此为启示,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等战略与俄罗斯远东开发等计划深度对接。以东北抗联精神为纽带增进政治互信,在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领域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国际协同动力。这既为东北振兴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支撑,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
  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蕴含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历史经验转化为现实动能,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与实践指引。这种从历史到现实的价值转化,正是东北抗联精神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