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上演街头音乐秀。 ■本报记者 李玥 杜菲菲文/摄
凭借着25℃的宜人温度、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美不胜收的湿地风光,2025年夏季,脱掉“冰雪外套”的哈尔滨再次冲上暑期旅游热门地“顶流”。
从2024年初“冻梨摆盘”喜迎八方来客的热情,到如今的景区设立流动服务站让投诉不过夜,始于冬季的“尔滨”热非但没有“降温”,反而四季长红持续“升温”。
连日来,本报记者在哈市主要景区景点随机采访了30多名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他们热情地分享了最真实的感受,并真诚地通过本报推荐自己的“尔滨”私藏,希望更多游客前来感受夏季哈尔滨的浪漫。
“建筑博物院” 初见很惊喜
私藏一:这些景点必打卡
漫步在哈尔滨街头,这座城市的建筑肌理成为天然的摄影背景墙。有人说,一步一景,哈尔滨就是露天建筑博物院;也有人说,不出几步就切换一个建筑风格。在这里随手一拍就是上百张照片,中西合璧、交融互通,正是对哈尔滨的初见乍欢。
河北沧州游客耿先生:在网上总能刷到中央大街人多、热闹,我就好奇魔力在哪儿?来之后发现哈尔滨太洋气了,中央大街很多商家都非常用心地装扮了店面,处处都是“打卡点”。
四川游客罗女士、吴女士:一趟哈尔滨游直接把内存256G的手机“照满”了。想“假装”在欧洲,就来哈药六版画博物馆,“东北卢浮宫”名不虚传,真的非常“出片”。
湖北荆州游客小王:带着最艳丽的衣服来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麦当劳吧,拍摄小白也能拍出旅拍大片儿。
刚从英国回国的陈陈:果戈里大街上的老建筑让我着迷,踏入这条历史悠久的街道,仿佛穿越到了欧洲小镇。
天津游客赵先生:黄墙体、绿房子、红屋顶……“黄房子”是我二刷“尔滨”的新晋推荐,年代感十足,这片重新开放的区域唤醒了哈尔滨的历史记忆。
云南大理游客李李:一下火车就蒙了,黄昏的氛围感就是相机滤镜里的“油画”档,哈尔滨火车站被称作“霍格沃茨车站分站”,太精准了。
味道丰富 咋吃不踩雷
私藏二:这些美食必品尝
了解一座城市,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品尝它的味道。从中央大街的百年冰棍到网红烧烤,从老道外的传统砂锅到群力新区的创意俄餐,哈尔滨用味觉编织着城市记忆。网络平台上各种“哈尔滨必吃推荐”铺天盖地,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藏着惊喜——或许是一口锅包肉的“酸甜暴击”,或许是一杯红菜汤的醇厚回甘,又或许是商家的那一份“暖在心里”的贴心服务。
江苏南通倪梵希:妈妈当年在东北读大学,一直推荐的油豆角这次终于吃进嘴里,又软又厚实还带一丝甜,这次特意买了几斤背回家,分好小包,按顿吃。
山东淄博游客王女士:哈尔滨的烧烤太顶了吧。我家乡经典的烧烤是牛肉、羊肉和“灵魂三件套”,哈尔滨感觉是“万物皆可烤”,当然,味道也非常好。
8岁的南京游客魏谦:最喜欢哈尔滨的大红肠,里面全是肉,吃完一根还想再来一根。
广州游客黄景钟:推荐马迭尔冰棍,奶味十足。
新疆游客吴先生:做了两个月的攻略,特意没吃早饭,包车来双城吃杀猪菜,老板娘一个劲说“吃不了”,我们点了4人套餐,血肠、酸菜、拆骨肉……吃个够。
湖南长沙游客小张:道里菜市场简直可以出一本美食地图,每家都好吃,豆腐脑、蜂蜜面包、老式黏糊麻辣烫……放心吃,都不会踩雷。
深圳游客唐唐:必吃锅包肉。无论是大饭店还是夜市小摊,是酸甜口爱好者的必吃项。
内蒙古游客钱笑:在东北万物皆可炖,推荐铁锅炖大鹅,但有一个小提示,一定要选纯铁锅架在柴火上炖的那种,滋味全进去了。
辽宁大连游客小清:10多年前考上重点中学,父母奖励我来哈尔滨华梅西餐厅吃了顿西餐,这个“光荣事迹”我讲了好几年,列巴蘸红菜汤的味道至今都忘不了。这次带孩子来哈尔滨旅游,特意安排了一顿俄式西餐,味道和回忆一样棒。
看展观史 “热力值”拉满
私藏三:这些展馆必预约
逛博物馆,正成为一种新流行。凭借文旅“出圈”的哈尔滨也不例外,拥有丰富的科教和历史文化资源,各类展馆也成为游客心中首选的打卡地,甚至预约堪比春运抢票。(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