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冰城强劲城际带动作用,外埠客运企业来哈“破局”长途客运,运营半月客流远超预期——

差异化“逆袭” 城际公交“跑”出新路

字数:2,361 2025年08月24日 要闻
  车队崭新的纯电车辆。
  ■本报记者 刘希阳
  “现在每天10个固定班次根本不够用,暑运期间每天得额外加一到两个班次才能满足需求。”吉林市双兴公交客运有限责任公司吉哈线负责人张洋,对线路开通半个月来的客流量很满意。
  这条停运7年的跨省客运线路,今年以“城际公交”运营模式回归——与以往线路客运站间“点对点”运营、不走高速公路的模式不同,此次以“全高速运行+纯电动车队+城区内多站点覆盖”的差异化服务,赢得了更多客源。
  “长途客运不是夕阳产业,我们借力哈尔滨强劲的城际带动作用,将自身定位从传统运输变为接地气服务,把长板做长,同样能挖掘出市场空间。”张洋说。
  客流超预期,买票提前订
  吉林市到哈尔滨城际公交线路的重启,恰逢暑期旅游旺季。张洋介绍,线路开通半个月,客流主要以家庭旅游出行为主,“暑运期间家长带孩子出游的需求集中释放,再加上线路刚开通关注度高,不少家庭选择城际公交出行方式”。
  为应对集中客流,线路采用“循环发车”模式,每晚安排驻班车在哈尔滨,确保两地每日均能保障10余个班次;同时推出“15天预售制”,提前锁定出行需求。“现在基本是现来现走没票,提前15天预售的情况下,热门时段的车票很快售罄。”张洋透露,尽管运营前已预判到两地巨大的客流,但实际热度仍超出预期,“一方面是运营模式选得对,另一方面得益于哈尔滨、吉林市两地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热”。
  事实上,这条线路的重启并非偶然。7年前,吉林市至哈尔滨之间曾开通长途客运班线,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原有“点对点、不走高速”的运营模式逐渐暴露出灵活性差、效率低等短板,班次从最初的10班逐渐减少直至停运。
  运营企业多次赴两地实地调研,不断优化运营方案,最终确立了“全高速运行”的新模式,将单程时间压缩至约3.5小时,有效解决了长途客车耗时长的短板。运营企业对吉哈两地旅游市场展现出强烈信心,“若按传统客运淡季计算,全年真正运营低潮期可能只有四五个月。冰雪旅游热和周末游升温正在创造新需求,哈尔滨的城市旅游带动作用正在持续增强。”张洋预计,冬季旅游旺季,线路将吉林雾凇等景点与哈尔滨旅游项目串联起来,乘客只多不少。
  立足自身特点,差异化破局
  出行渠道多元化的当下,城际公交如何找到生存空间?张洋给出了“差异化服务”的答案——从站点、时长、票价三个维度,把自身的长板做长。
  站点覆盖是城际公交的核心优势。城际公交在吉林市、哈尔滨两地均选择“人员密集+交通枢纽”型中途停靠站点,“哈尔滨区域覆盖了万达、工大、医院,最后到哈西客站,这些站点要么是商圈、要么是医疗核心区,很好衔接了乘客的出行需求。”
  时长上,线路全程走高速,“以往走乡道要5个多小时,现在走高速仅需两个多小时,加上市区路段也才3个半小时。”张洋说。
  票价方面,纯电动车队的投入成为“降价利器”。张洋介绍,线路投入10台38座纯电动公交车,不仅车况新,还全部配备航空座椅,“11米长的车身只装38个座位,宽敞度和舒适度都很好。”纯电动车型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企业将这部分节省直接转化为票价优惠,“单程票价为50元,往返票价才相当于一张高铁票,满足乘客性价比的需求”。这种“舒适不打折、票价更亲民”的组合,让不少乘客选择城际公交。
  找准定位,长途客运大有作为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哈尔滨近年来的旅游热潮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显著。尤其是对哈长城市群,产生了多层次的联动效应。上一个冰雪季,哈尔滨游客量激增,部分游客选择“哈—长—吉”线路出行,带动了吉林市的万科松花湖滑雪场、雾凇岛等景区游客大幅增长。而游客与人员来往的频繁,带动交通流量激增,促使沿线城市加密运输车次。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双兴公交客运有限责任公司重新发掘出长线客运市场新空间。
  “很多人觉得客运企业是夕阳产业,但我认为它是成长型服务行业,上升空间很大。”采访中,张洋谈及行业发展时,提出了对长途客运定位的新思考。在她看来,长途客运的“没落”并非行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传统运营模式未能跟上市场需求,“如果把客运企业单纯定位成‘运输工具’,确实容易被高铁、私家车冲击。如果把它当成服务行业,围绕乘客需求做文章,就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这种理念转变贯穿于吉林市到哈尔滨城际公交的运营细节中,驾驶员上岗前需经过专项培训,服务人员注重全程引导,甚至从车型选择、站点设置到票价制定,都以“乘客便利”为核心。“我们想让乘客觉得,坐这趟车不是将就,而是享受,就像乘坐自家车一样自在。”张洋说,企业把这条线路当作“新型产物”来打造,希望打破外界对长途客运的刻板印象。
  张洋进一步举例,随着城市群间连结紧密度加强,南方不少城市已率先完成客运行业的服务化转型,将长途客运与旅游、通勤、便民服务深度结合,“客运和高铁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只要找对定位,客运企业就能再逢春。”
  未来规划,不盲目扩张
  对于后续线路规划,张洋表示,企业不会盲目扩张。“现在有乘客问我们,会不会开吉林市到沈阳的城际公交,但我们做每一条线路前,都会先实地勘测、调研——这条线路可行吗?我们能做好、做活吗?不能像以前那样,随便复制一条线路就运营,最后不了了之。”
  眼下,企业开始为暑运结束后的运营做准备。“不能在客流高峰时沾沾自喜,也不能在客流平稳时心态失衡。”张洋说,无论客流多与少,服务质量都不能打折扣,“暑运结束后,我们会继续调研务工人员、通勤族等群体的出行需求,调整班次和服务细节,让线路不仅能服务旅游旺季,也能满足日常需求。”张洋说,“当前消费趋势下,人们出行需求越来越旺盛,我们要考虑的是要用什么方式把客流引过来。”
  从7年前的停运,到如今的客流爆满,吉林市到哈尔滨城际公交线路的重生,不仅串联起两地的旅游资源与民生需求,更为长途客运行业转型提供了新思路——紧随市场形势,摒弃“夕阳产业”的自我否定,以服务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传统客运行业依然能在交通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朝阳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