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故乡巴彦牌楼前

字数:1,659 2025年08月22日 太阳岛

□赵竹帛
  东北大平原上有一座县城,叫巴彦,那是我的故乡。我在那里出生,我在那里长大,我在那里受教,我在那里成长。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参加高考,我上了大学,去了外埠,从此离开了故乡巴彦。不久,父母家人也离开巴彦,在外地工作别居。从此,故乡巴彦对于我,犹如人在梦境,虽近在咫尺却远过天涯,虽亲密异常却无从相拥,但巴彦的山山水水,巴彦的人文掌故,尤其是巴彦县城里的一对牌楼,印痕久久挥之不去,深深地镶嵌在心中,长长地留在记忆里。
  在外面打拼数十载,有过成功,有过辉煌,也有过失意,有过酸楚。但一想到故乡巴彦,想到巴彦的牌楼,浑身就充满了勇气,充满了信心。我因为位卑阶低,出力贡献微小,不敢走近故乡,不敢走进巴彦。所以,少与巴彦人接触,少与巴彦县靠拢。直到2023年,应好友之邀,下决心回了一趟巴彦,受到盛情款待。我又见到了多次梦里相见的巴彦牌楼。
  近日,我又回了一次故乡巴彦,这缘于我的朋友鞠先生和他的女儿的一次发现。鞠先生是一位情怀满满的资深历史研究高手,其女在俄罗斯留学获博士学位,专司研究近代俄罗斯史的黑龙江省社科院专家。鞠氏父女近日在浏览俄罗斯“生活杂志”俄语网站时,发现其中一幅一百余年前的照片,经辨认,是巴彦牌楼。我和朋友遂决定于2025年7月24日一同前往巴彦,并将此照片放大装框,呈献巴彦。
  巴彦牌楼,也称牌坊,它是1895年巴彦乡坤商贾集资为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署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增祺所建立的德政坊。牌楼位于巴彦县城人民大街(原太平街)东西十字路口两侧,两牌楼相距一里,各距东西城门(原名兴仁门、阜财门)二里,遥遥相对而成一建筑景观,为巴彦这座古城增添了一道奇妙的色彩。
  牌楼系木结构,无斗拱庑顶飞檐建筑,底部有八块莲花扁方石,合抱四根方形木柱,石外各有两道铁箍固定,每根木柱还各有两根斜着支撑的小木柱用以加固。牌楼檐顶龙首相顾,飞檐斜翘,每个檐角各系一铁制风铃,微风吹拂,铿锵作响。两牌楼各有黑底红字正匾二,配匾四。东牌楼正匾语曰:“德培中心”“德塞千古”,配匾曰:“恩周赤子”“惠及苍生”;西牌楼正匾语为“棠爱常留”“樾荫永庇”,配匾语曰:“泽流恩布”“德洽惠周”。
  此牌楼130年前由巴彦当时书法大家王鹤鸣、岳松蒿,融合欧、柳、赵三家书法风格题写,由木匠王胜雕刻完成。它是目前黑龙江省唯一留存下来的木制历史建筑。多年前,据著名地方史专家柳成栋先生介绍,之所以要为依克唐阿和增祺二位将军在巴彦县城立牌坊,是因为他们在镇守、署理黑龙江将军期间,为巴彦的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为了歌颂他们的不朽功德,巴彦乡坤商贾为他们建立牌楼,题写匾额,作为纪念。
  依克唐阿和增祺在呼兰、巴彦等处有何政绩呢?在其整顿吏治,奖惩分明;在其倡文兴教,培养人才;在其关心下属,关心百姓;在其治政有方,政绩突出。“江省文风”之所以“东荒特盛,巴彦尤著”,这和依克唐阿在此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东牌楼高悬“德塞千古”“德培中兴”两匾,是说教化民众,功德无量,千古不灭。西牌楼的“棠爱常留”“樾荫永庇”两匾,巧用历史典故,寓意深远,赞扬恩德大,恩泽深,布之广。歌功颂德,未免有些夸大,过度美化,但也道出了部分实情。1834年出生的依克唐阿,屡屡抵御日、俄外敌侵犯,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功绩卓著,受到朝廷器重,被授为头品顶戴,晚年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名垂青史。增祺,曾有恩于张作霖,曾任闽浙总督,署理过两广总督,虽贵为封疆大吏,但大节有亏。
  站在巴彦牌楼前,我再一次围观打量着,心里不免涌出一丝激动。它几经沧桑,历经大清、民国、伪满洲国,至今已有130年了。国运的沉浮兴衰,巴彦的振兴发展,乡愁的丝丝缕缕,文脉的起承转合,它是一个标识符号象征,它承载着我儿时的理想与青春记忆。它是巴彦的魂魄根脉,它激励着巴彦民众们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它激励着巴彦官员们莫负民心,莫违民意;它将继续激励着与此相遇的人,要有家国情怀,要以身相许国家,要报效党和人民。
  站在故乡巴彦的牌楼前,依旧如儿时般感到高大神圣;望着故乡巴彦的牌楼,我抚今追昔,激情澎湃,热泪盈眶……我还会再回故乡,再与巴彦牌楼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