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尤琳
东北抗联精神赋能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层治理现代化,不仅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治理目标,更具有中国发展特色的现代化使命。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主要指推进基层大规模人口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寻求基层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基层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包容式、共享型、互鉴性的现代化。由此可见,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行动逻辑,践行中国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本质目标。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看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强调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和基层社会自我治理的统一,实现秩序和活力相统一的基层治理目标。目前,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面临政治领导有待全面加强的挑战、制度体系有待全面成熟的挑战、社会参与有待全面激活的挑战、资源保障有待全面整合的挑战、价值共识有待全面凝聚的挑战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要求强大精神力量激发社会治理主体的参与热情和潜能,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参与。
2021年9月,党中央正式发布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东北抗联精神位列其中。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过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源自伟大建党精神,在孤悬敌后14年的斗争中,抗联将士以血肉之躯诠释了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并形成东北抗联精神核心内涵: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共性因素,有一些长存不移的价值理念跨越时空,也就是经过时代的更替所筛选出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弘扬抗联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能够凝聚社会共识、激发斗志、凝聚力量,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深层文化动能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中“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这一核心内涵,传承对党绝对忠诚、坚持党的领导的红色基因,为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基石和根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和鲜明本色,主要包括:忠诚于党的初心使命,忠诚于党的理想信仰,忠诚于党的方针政策,忠诚于党的神圣事业。
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基层治理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决策部署、组织协调、政策执行等方面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进而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有效执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通过基层党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从政治领导及其保障、组织体系构建及其全覆盖、群众参与及其激励、资源整合及其保障、价值共识及其凝聚等维度,推动我国基层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中“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这一核心内涵,传承勇赴国难、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为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创新创造活力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和基调。东北抗联将士在饥寒交迫、孤军奋战、弹尽粮绝的极端环境下不言败、不放弃、不投降,始终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彰显了保家卫国、忠贞报国、舍身为国的民族大义。
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基层治理实践,中国共产党聚焦基层治理中的顽瘴痼疾、积弊沉疴,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础之上,坚持领导人民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基层党建为切口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以党群关系为突破发展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一核多元”为格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技术治理为抓手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中“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一核心内涵,传承依靠群众、血战到底的红色基因,为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正确价值引领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底蕴和强音。东北抗联将士舍命疆场,以英勇善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浴血奋战、顽强苦斗的革命意志,殊死决战、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携手作战、团结御侮的博大胸襟,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东北抗战篇章。
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基层治理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在价值论维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鲜明立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