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

字数:2,425 2025年08月08日 理论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教授 段妍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抵御外侮的艰苦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抗联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在长达14年的抗战历程中,东北抗日联军以“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的壮举,铸就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精神丰碑。新征程上,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切缅怀,更是凝聚奋进力量、激发振兴动力的现实需要。
  精神铸魂  东北抗联精神是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的坚实支撑
  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心、引领方向。其中,对党忠诚不仅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根植于内心、触及灵魂的政治品格。赵尚志将军在1940年写给中共北满省委的《请求书》中恳切陈词:“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展现了他铁心向党的坚定信仰。而杨靖宇将军则以铮铮誓言表达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最后胜利的决心是坚定的。”这些感人至深的事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品格,为后人树立了永远铭记和学习的精神丰碑。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东北抗日联军的将士们始终英勇战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品格风貌,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奋进的强大动力。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保持战略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上敢于担当、勇于突破,牢牢把握前进的方向。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将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各类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并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深化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从东北抗联精神中汲取力量支撑,将其融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青少年思政教育当中,通过挖掘抗联英雄事迹、组织实地研学、开展主题宣讲等活动,以鲜活的历史案例激发情感共鸣,推动理想信念教育走深走实。
  精神润心  东北抗联精神是涵养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深厚土壤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所铸就的伟大精神,正是这一爱国主义传统的生动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危亡之际,抗联将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以拯救民族为己任,展现了中华儿女深厚的爱国情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东北抗联将士以博大胸襟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在汤原地区,开明士绅孔庆余、黄有等筹措枪支马匹、粮食药品支援抗日,形成“家家有抗联,户户是堡垒”的生动局面。临江县西大川、太平等地的村民,积极帮助部队传递情报、运送物资以及直接参军参战。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援和密切配合,是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始终保持顽强战斗力和旺盛斗志的重要保障。这不仅展现了东北抗联将士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深厚情谊,也彰显了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东北抗联精神所包含的炽热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坚强意志与不屈斗志,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厚滋养,成为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认同感的重要精神源泉。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颁布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文件,注重运用仪式礼仪,组织重大纪念活动,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将东北抗联精神有效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利用东北抗联红色资源和主题纪念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爱国主义成为全社会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
  精神赋能  东北抗联精神是激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引擎
  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这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方向和实践要求,为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东北抗联精神在当时历史环境中所展现出的面对困境迎难而上、团结一致共赴国难的特征,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内在需求紧密契合。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东北抗联将士以不屈不挠的钢铁意志,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展开殊死较量。面对日军大规模的“讨伐”,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游击战,制定并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效地牵制和打击了日军的有生力量。1934年5月,赵尚志指挥东北反日游击队1500余人攻打宾县县城,攻城部队曾用一门木制大炮轰击城墙,创造了“木炮打宾州,声威震敌胆”的经典战例。在极端恶劣环境中,东北抗联将士在林海雪原中建立密营网络,设立医院、被服厂、修械所,顽强坚持斗争。这种绝境求生的创新智慧,不仅保障了部队的基本生存需求,也极大地提升了抗日武装的持续作战能力。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东北全面振兴,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要依托抗联遗址、纪念馆等资源开辟红色旅游线路,积极打造虚拟展馆、全息影像教室等沉浸式学习场景,不断开发东北抗联相关影视、文学等文艺精品,以现代科技手段增强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将精神优势转化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