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兰讲述抗联历史。 ■李林明 本报记者 罗彦坤
哈尔滨市巴彦县壹台山上有一座玉皇庙,这里曾是东北抗联的秘密联络站。青山巍巍、松柏竞翠,玉皇庙抗联活动旧址成为人们追寻抗联足迹、追忆抗联精神的重要地标。
巴彦东北部山区的壹台山有一条高高的山脊,山脊上有东、西两个高高耸起的石头砬子,远远望去酷似骆驼的后背,当地人称它“骆驼砬子”。站在“东砬子”上,巴彦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杨瑞兰告诉记者,就是眼前这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当年成了抗日武装天然的屏障和根据地。
1920年,道士赵春霖来到骆驼砬子东砬子(旧称“玉皇顶”)。面对山上仅存的废弃木板房,他沿陡峭石壁开凿石阶,历经艰辛将简陋居所改建为砖瓦结构的道观,取名“月台石院”,俗称“玉皇庙”。1932年,民族英雄张甲洲在此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抗日武装力量——巴彦游击队,点燃了松花江北岸的抗日烽火。1938年,在民族危亡之际,赵春霖毅然投身抗日洪流,秘密加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十二支队,成为一名地下交通员,并依托玉皇庙建立起重要的抗联秘密联络站。
赵春霖以道士身份作掩护,利用走村串户的便利,为抗联搜集传递情报,筹集并转运部队急需的粮食、棉衣、煤油、药品等生活物资、军事物资。
1943年,赵春霖被捕,被关押在当时的“哈尔滨道里监狱”。虽身陷囹圄,但赵春霖坚贞不屈,1944年在狱中牺牲,时年55岁。1983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赵春霖为革命烈士。玉皇庙虽在赵春霖被捕后被毁,但其承载的抗联记忆永不磨灭。2014年11月28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将玉皇庙抗联活动旧址与西驼峰抗联活动遗址合并公布为黑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玉皇庙抗联活动旧址及其所在的壹台山,作为巴彦县红色历史的实物见证,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