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膜带合成设备。 本报讯(记者 节永志)在我省响水、五常等地共计1500亩的示范田里,中科绿迹(黑龙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导的一场水稻种植革命正悄然上演:曾经需要35天完成的水稻种植流程,借助智能装备4天即可完成;困扰农户多年的地膜污染难题,因可降解材料的应用迎刃而解。这一切的改变,源于该公司打造的工业化水稻膜播体系——这项融合了智能装备、生物材料与数字技术的创新成果,正以“技术破壁+生态赋能”的双重优势,重塑传播水稻种植模式。预计今年11月,企业投资1.6亿元的智能农机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将在利民开发区建成投用。
“三机一膜”打造水稻覆膜新体系
传统水稻种植业往往面临种植效率低,甲烷排放量大,加工环节米糠、秸秆利用率低等弊端,水稻覆膜栽培技术应运而生。“中科绿迹则利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技术,结合水稻增产及水稻覆膜等高端技术,自主研发了水稻覆膜直播种植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稻覆膜种植产业链。”谈及自身优势技术,中科绿迹董事长曲江溟介绍。
中科绿迹推出水稻覆膜直播种植体系,其核心产品是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三机一膜”,即智能膜带合成机、自动覆膜机、整地机和完全生物降解膜。其中,公司与德国知名化工企业巴斯夫公司合作研发的可降解水稻覆膜,最快90天即可自然降解,99.8%的降解率彻底终结“白色污染”;智能膜带机则将种子按精准间距粘在生物降解膜上,省去育苗、插秧等繁琐工序,将种植时间由35天缩短至4天;自动覆膜机集成北斗导航和物联网传感技术,覆膜精度达98%,确保膜带铺设规范平整;整地机负责将土块粉碎至0.5公分,这是作物生长的最优环境……
这种创新的种植体系成果如何?试验田的一组对比数据是最直观的展现:采用该公司覆膜种植体系,每亩水稻可降低成本11%、节水50%、节肥42%,实现增产8%、增收19%的目标。“更深远的价值在于生态效益。”曲江溟说,根据测算,种植体系可以使甲烷排放减少86%,每亩减少碳排放45%,加之除草剂“零使用”,很好契合了“双碳”目标与绿色农业发展方向。
实现“从田间到云端”的数字化管控
中科绿迹的膜播体系已实现“从田间到云端”的数字化管控。目前,中科绿迹已与哈工大联合开发了智慧农业平台,这个集成了北斗导航、物联网与AI算法的平台,可实时采集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数据,通过25台套激光设备与17套传感器实现精准种植。农户可根据气候、旱涝等因素,实施田间具体管理,而大数据分析还能预判田间产量,为下一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预计今年11月,公司投资1.6亿元的智能农机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将建成投用。届时,我们将具备生产智能农机2000台套及完全生物降解膜2万吨的能力。”曲江溟介绍,该项目只是公司高端智慧农业与产业基地项目的一期工程。随后,投资3.4亿元,建设1个生物降解工程中心、1个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中心、1个农机检测中心的二期工程——深哈总部基地项目也将启动建设。根据发展规划,未来公司还将在四川、河北、江苏、陕西、广西分别建设区域总部,覆盖水稻田面积2000余万亩,最终形成集“研发—生产—检测—服务”于一体的百亿元级智慧农业生态。
在曲江溟看来,膜播技术的突破不仅是农业工具的革新,更是生产方式的重构。“未来,随着更多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和区域布局的逐步展开,公司将深度融入哈尔滨农业发展大局,为哈尔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