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为顾客介绍菜品。 本报记者 孙莹文/摄
舞台的灯光熄灭,练功房的镜子不再映照舞姿。2023年,重庆姑娘陈思和同为文艺兵的丈夫芦磊收拾行囊,回到了丈夫的家乡哈尔滨。聚光灯换成了灶台的火苗,在群力新区,他们的重庆火锅小店静静开张。陈思心里有个执着的念头:让美丽的哈尔滨也能飘起地道的重庆味道。在小店遭遇经营危机时,冰城人仗义出手,一场3天销售30万元的线上团购风暴,让陈思感到了异乡情义的滚烫。
满怀信心冰城开店
遭遇灶台前的冷清
陈思生在重庆、长在重庆,跳舞是她生命的一部分。在上海某武警政治部文工团,她遇见了哈尔滨小伙芦磊,两人组建了家庭。退伍后,他们在上海的演出行业忙碌着,参与过世博会、电视台的晚会编导,也拍过广告,但心里总像缺了些什么。最终,他们决定回到芦磊的家——哈尔滨。
创业做什么?陈思想起每次从重庆回哈尔滨探亲,她给公婆带的四川美食总能赢得一片赞叹。“把重庆味道带到哈尔滨吧!”她觉得,重庆人的火辣和哈尔滨人的爽朗有种奇妙的契合。父亲在重庆餐饮界打拼了30年,毫无保留地把经验和资源都交给了女儿。2023年7月,火锅店在群力开张了,重庆的厨师、服务员,空运的食材,小店努力复刻着山城的烟火气。
然而,开业的兴奋很快降温了。“味道我们很有信心,食材也是家乡来的,可就是……太冷清了。”陈思回忆。当过兵的陈思不怕吃苦,但看着空荡荡的座位和越来越薄的账本,关店的念头第一次那么真切地冒了出来。
一句“我帮你”
小店迎来转机
就在小店摇摇欲坠、陈思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道意外的光透了进来。常来店里吃饭的一个客人,带着几位朋友找到了她。这位本地客真心喜欢这地道的重庆味,更被这位南方姑娘千里迢迢来冰城创业的韧劲儿打动。“看你这么难,我们帮你想想办法吧。”这句朴实的话,像寒冬里的一杯热茶。
这份主动伸出的援手,让陈思又惊又喜。她也拿出了破釜沉舟的诚意,推出优惠套餐,只想让更多人尝尝这份用心烹制的家乡味道。
这位顾客和他的朋友说到做到,用心策划推广。没想到,这波源自冰城街坊“热心肠”的助力,效果如此惊人——短短3天,团购券像雪花般飞来,销售额冲到了30万元!压在头顶的阴云瞬间被吹散,濒临关门的火锅店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苗。更让陈思夫妇心头滚烫的是,帮助他们的顾客只象征性地收了一顿茶水钱作为回报。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让异乡创业的她深切地感受到了冰城人骨子里的那份温暖与仗义。
小店一下子活了过来。每天18时就开始排队,等位两小时成了常事,常常要忙到深夜才能打烊;会员数量飞快突破了1万人。看着重新热闹起来的店面,陈思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暖意升腾
小店成了异乡人的驿站
挺过难关,陈思的心也打开了。她开始在网络平台分享在哈创业的故事。凭着文工团练就的镜头感,她或介绍火锅,或随兴跳上一段舞,或聊聊创业的酸甜苦辣,每周亲自直播,和粉丝们像朋友一样聊天。这份真诚和活力吸引了许多人,也为小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
有了底气,陈思做了一个新决定:搬离原来租金较高的店面,在附近找了一个更宽敞的新址。焕然一新的火锅店,终于在哈尔滨稳稳地扎下了根。
如今走进店内,食客们不仅能尝到地道的重庆麻辣鲜香,更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暖意。陈思在忙碌中结识了许多来哈尔滨旅游的外地客人,来自五湖四海的理解与鼓励,成了火锅店珍贵的“味道”。跨年夜和顾客守岁敲钟,包饺子免费送给大家……陈思这个重庆妹子的热情回应,常常给顾客带来惊喜,许多人自发地把这份相遇的温暖拍下来,分享到网络。
从上海的聚光灯到哈尔滨的灶台火光,从差点熄灭的梦想到重新点燃的希望,陈思的创业路并不平坦。那一锅沸腾的重庆火锅,不仅暖了冰城食客的胃,更暖了一位异乡创业者的心。重庆的麻辣与哈尔滨的豪爽,在这方小小的烟火气里相遇、相融。是冰城人伸出的那双手,让这份异乡的香气,得以在千里之外稳稳地飘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