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东介绍“非遗文化体验展馆”收藏的老物件。 本报记者 康福柱文/摄
7月的黑土地充满希望。在“中国黏豆包第一镇”——阿城区亚沟,黏豆包产业规划正在快速落地。“我们与本地一家科技企业联手,谋划建设黏豆包电商小镇,构建‘直播带货+文化体验+智慧物流’产业链,守住传统老味道、讲述消费新故事。”“新农人”、哈尔滨天一生态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葛红东对未来充满希望。
葛红东是黑土地上“新农人”的代表人物。如今,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怀揣梦想,正带动乡亲踏上创富路,描绘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新图景。
豆包飘香
农文旅融合发展闯新路
“我们有冷库、有流水线,能保障四季生产黏豆包。”葛红东说。被当地人称为“黏豆包大王”的葛红东是土生土长的亚沟人。20多年前,他在外地超市里见到了黏豆包,不低的售价给了他很大触动。“咱亚沟黏豆包有上千年历史,咋就不能做成大生意呢?”从此,葛红东转行做起了黏豆包生意。
经过多年发展,“天一生态”已成为亚沟黏豆包的领军企业,2024年黏豆包销量超过400万斤。作为亚沟黏豆包协会会长的葛红东,一直在为亚沟黏豆包产业壮大而努力,从“亚沟黏豆包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到制定地方标准、跻身国家级绿色食品名录,每一步都很踏实。如今,他又谋划建设黏豆包电商小镇,要闯出更大的一片天地。
“天一生态”不只生产黏豆包,还生产小米、玉米面条、蜂蜜等30多种阿城特色产品,带动上千户乡亲。葛红东建的“非遗文化体验展馆”里珍藏着三四百件老物件,将黏豆包从单一食品转化为文化载体,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点绿成金
荒丘蝶变共富家园
“公园今年又有了新变化,人工湖上建了小桥,有投资方还准备在人工湖上搭建太空舱,打造户外露营地,吸引更多游客来观光。”张振立说。
张振立是阿城区蜚克图街道新富村党支部书记,这位曾经外出闯荡后回村带乡亲致富的“新农人”又有了新业绩。新富村有一部分土地处于丘陵地带,种植粮食产量低、效益不高。张振立带领乡亲另辟蹊径,种榛子树提升经济效益。为此,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并组织农户不断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几年下来,栽植榛子树600余亩,不仅效益提升,合作社每年还能为当地脱贫户提供就业机会。
近两年,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蜚克图人民公园,为乡亲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公园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吸引不少市民来度假。张振立表示,还要在公园里建设一处免费集市,吸引十里八村的乡亲把特色农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帮助他们持续增收,实现“生态宜居+产业富民”的振兴梦想。
一地双收
小产业撬动集体大经济
“下个月,紫花脸香菇就可以采收了,乡亲们又多了一份收入。”阿城区双丰街道椴树村党支部书记张力军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位见多识广的“新农人”2022年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精准锁定紫花脸香菇产业。这种蘑菇以秸秆为原料,在玉米地里套种,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
椴树村已建立了紫花脸香菇菌种繁育基地,并送村民外出学习种植技术。2023年,紫花脸香菇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有乡亲说,以前农闲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里种蘑菇比外出打工赚得还多。今年,椴树村又改进了紫花脸香菇种植模式,在水稻育秧大棚里种植,采收更便利,还实现了大棚的二次利用。
椴树村的成功,吸引阿城区其他镇街的乡亲来“取经”,张力军敞开大门分享经验。他还在谋划建设紫花脸香菇种植示范园,构建菌种繁育、种植和销售全链条,让紫花脸香菇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提升乡亲收入的致富产业。
在张力军的带动下,椴树村产业多点开花,酿酒、玉米烘干等产业每年都为村集体带来收入,正在建设的农副产品加工厂也将于今年投产。“今年年底,村集体收入有望达到200万元。”张力军的底气越来越足。
葛红东的“三产融合”、张振立的“生态转型”、张力军的“科技兴农”,正是阿城“新农人”群体在黑土地上的精彩实践。他们以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实干的精神,推动着“一产强,二产增值,三产增效”的深刻变革。越来越多的乡亲在“新农人”的带动下,摆脱了传统农耕思想束缚,成为共同逐梦的“兴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