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高标准农田不但是充盈国人饭碗的粮食储备库,更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与产业振兴的新平台。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25年,哈尔滨市落实省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共播种粮食作物3162.4万亩。其中,玉米1882.9万亩、大豆348万亩、水稻899.5万亩、杂粮杂豆及薯类3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提单产、促增产各项措施稳步推进,农业生产态势持续向好。
实施黑土地保护
殷实“冰城粮仓”
黑土地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哈尔滨市把黑土地保护摆上突出位置,机械化深翻、秸秆全量还田、农家肥科学利用等多措并举,护好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冰城粮仓”变得更加殷实。
在巴彦县丰裕村一块高标准农田上,笔直的田间路两侧宿根花盛开,十字路口设置了防腐木栈道和观景平台。登台俯瞰,万亩农田被分隔成一个个绿白相间的条带,那是“米豆轮作”特有的景象。
该村党总支书记于云波说:“这片地用的是大农机深翻、卫星定位打垄,推行大垄密植,1.2米的垄能长出3排苗。从目前庄稼长势来看,产量错不了。”
丰裕村是巴彦县“黑土保护第一村”,黑土层厚度达1.5米,大豆亩产量曾摸高到500斤,玉米亩产“吨粮”。为保障高标准农田生产循环永续,该村邀请黑龙江省农科院进行黑土保护技术指导,农业生产效益节节攀升,农民种地热情一年比一年高。
攥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保护得当让丰饶的冰城黑土地持续释放更大效能,筑起一座座牢固的“大粮仓”。哈尔滨市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综合措施,努力提升耕地质量,优化农业生产条件,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插上科技翅膀
推进“五良”融合
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哈尔滨市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
从无人机植保到卫星定位、从“靠经验”到数据说话、从“粗放型”种植到精耕细作、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冰城农业深挖科技潜力,向创新要产量。
旱地也能种水稻?眼下,正值夏管关键时期。在哈尔滨市通河县“士明田园”,6000亩“旱稻”长势正盛。“旱播水管”栽培技术,取消了育秧、插秧作业环节,保持农田耕层土壤通透性、含氧量提高,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发育,为第二年轮茬种大豆、推行“稳粮增豆”策略奠定了基础。
“士明田园”负责人卢长旭告诉记者,合作社在东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提供的技术指导下,推广水稻轻简高效保护性机械化栽培技术,降本、提质、增效明显,稻米和大豆的产量逐年创下新高。
在通河县祥顺镇生态水稻套种养示范区,农业生产又是另一番景象。成群的康定麻鸭下田,当起了吃虫除草的“鸭大军”,活化土壤、培肥地力;成筐的小龙虾苗、稻田蟹苗撒进田,形成立体种养模式,一块田能有双份收益,稻田养殖为有机稻米贴上了“活”标签。
向农业技术要产量,让农民挑上“金扁担”。今年,哈尔滨市全环节全链条挖掘“耕种管收”“地种肥药”增产潜力,大力推行“水肥一体化+大垄密植”“一喷多促+密植”等重大增产技术,加快智能农机研发制造,推进“五良”融合,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