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增量器”提升发展“含金量”

字数:3,228 2025年01月24日 共铸城市文明 喜迎亚冬盛会
  (上接第一版)刚刚度过成立一周年生日的“星网动力”已成为哈工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推出的“明星企业”。
  截至目前,哈工大先研院已入驻星网动力、星宏科技等高技术企业26家,其中依托学校重点科研团队2024年新成立15家,新就地转化成立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储备优质项目60余项,举办规模化路演30余场,与国内60余家知名投资机构实质合作,培育技术经理人100余名。
  哈工大先研院的成立,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哈工大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创新举措。作为环哈工大创新创业生态圈的重要承载区和起步区,哈工大先研院围绕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和未来产业领域开展概念验证、小试中试、项目孵化、企业培育、金融对接等成果转化全周期工作,高质量推进重大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打造哈尔滨乃至全省新质生产力实践策源地。
  一年来,哈尔滨以更大力度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全面实施环哈工大、哈工程、黑科大、哈兽研4个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高标准建设哈工大先研院,形成以人形灵巧手、新体制遥感卫星、高光吸收超黑涂层等为代表的机器人、商业航天、新材料等多个新质赛道领域项目集群。
  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和实际,哈尔滨加快布局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全市新增各类科技创新平台36个,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新增备案省重点实验室8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省新型研发机构9个。指导高校院所、企业等建设备案省概念验证中心24个、中试熟化平台32个。同创普润大规模集成电路用超高纯金属锰铜铝及合金等4个中试熟化平台,获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支持。
  哈尔滨推动“链主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牵头组建低空经济、人工智能、船海产业、智能机器人等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哈工大“中国-卢旺达”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正式获批。备案思灵机器人、东安发动机等31个基地为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对俄科技合作基地数量稳居全国前列。
  哈尔滨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围绕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展需求,组织实施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国产化研制等市重点产业科技攻关项目13项,获批显微手术机器人等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0项;哈工大航天对接关键技术与装备等5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依托大北农集团及国内外农业领域知名校所及企业,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世界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交易中心已集聚全国农业重点高校院所20余家、农业重点企业30余家,累计签约金额1.5亿元。
  锻铸新链条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隆冬时节,位于哈尔滨新区工大卫星研发智造总部基地项目正在抓紧施工。
  该项目总投资1.6亿元,通过“5G+智慧制造”技术赋能,实现卫星可批量化架构技术、脉动式柔性化卫星产线技术、全流程数字化智造技术全面应用,具备年产180颗500kg量级卫星能力。
  “该项目已列入省发改委百大项目,适用于通信、遥感、导航等类型卫星的协同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测试、试验等。”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群说,“工大卫星将充分发挥卫星产业‘链主’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融入布局、协同发展,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成长、助力龙江加快布局商业航天新质生产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截至目前,成立仅4年的工大卫星已成功完成10次发射任务,将24颗卫星送入太空,累计承担了十余个型号百余颗卫星的研制和批产任务,商业卫星订单数量位居行业前茅。2024年,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哈尔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把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搭创新平台、抓攻关项目、促成果转化、育创新生态。2024年,全市完成三个批次1412家高企认定推荐,高企总数预计突破3000家。
  在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电机厂,汽轮发电机冲片自动叠装车间生产线上,黄色的机器臂“上下翻飞”、精准装配,展现了老工业基地“数实融合”的生动实践。机器正取代高风险、高劳动强度、高重复性岗位,带动人工成本下降、工作效率提升。“十四五”期间,哈电集团将投资10亿元建设“数字哈电”。
  哈尔滨聚焦智慧农业、智能制造、寒地场景示范三大主导场景,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惠达科技无人农机视觉导航精度达厘米级,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博实“电石冶炼出炉作业机器人”填补国内空白,联手哈工大进军人形机器人;思哲睿“手术机器人”助力实现精准外科手术,公司估值超83亿元;凯纳智慧水务、海邻科智慧警务等标志性人工智能成果实现转化应用。
  目前,全市已建成数字龙江智算中心、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哈尔滨)全国节点建设完成并正式投产使用,算力规模达6.93EFLOPS,相当于300多万台高性能计算机,具有单集群算力规模最大、国产化网络设备组网规模最大等特点。形成百度智能云、元宇宙等数字经济产业园。
  产业协同发展,形成集群效应。以航空工业哈飞、中国航发东安、东北轻合金3家企业为龙头,哈尔滨市聚集产业核心配套企业百余家。航空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其中,中航哈飞研制的AC332直升机首飞成功、Y-12F运输机取得欧洲适航许可证。航发东安研制的涡轴-16发动机正式交付,作为中国首款可用于7吨级双发直升机的涡轴发动机,性能超过了国际同类发动机水平。
  哈尔滨因地制宜建设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智能机器人岛开工建设,卓树科技等17家企业确定入驻;星网动力、工大卫星入驻“中国星谷”;龙江学子创业园一期建成,主要建设超高纯金属铝、钛、铜、锰等材料提纯、制备及铝靶材等10条产线,建立了哈尔滨同创普润、哈尔滨江丰电子、哈尔滨创润新材料等超高纯金属及靶材制造企业。目前,各条产线正陆续试产,达产后产业规模可达20亿元,打造芯片材料领域的“哈尔滨制造”。
  建立新机制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
  “全新智能温控服饰和智能可穿戴设备”让冰雪游客的外衣实现智能温控;“新一代人体动作捕捉系统及其在冰雪领域应用”为冰雪运动提供科技支撑;“博物馆AR导览”强化冰雪文化互动体验……
  前不久,由市科技局联合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共同主办的“智慧冰雪”重点科技成果推介会在哈尔滨科技大市场举行。本次活动搭建起智慧冰雪产业“政产学研用”多方交流平台,促进了供需资源的精准对接。
  “‘AI+冰雪’让创意成就创业。”研发“全新智能温控服饰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云境科技负责人说,“科技大市场‘周二有约’活动搭建起智慧冰雪产业‘政产学研用’多方交流平台,促进了供需资源的精准对接,为我们提供了加速成长的舞台。”
  2024年,哈尔滨科技大市场投入运营。这是我省首家科技大市场,突出“科技服务+技术交易”模式,设立“汇聚、展示、评价、交易、金融、培育、服务、合作、衔接”等九大功能板块,为科技成果交易双方提供评价估值、交易对接、公开竞价、项目孵化、科技金融等专业化服务。
  过去一年,哈尔滨市科技大市场入驻专业机构39家,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达30亿元;共征集技术需求262项,对接落地149项,汇聚可转化成果604项,吸引各类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单位超过2000家,累计完成技术项目交易56项,成交额3.1亿元。
  新机制激发新效能。哈尔滨市科技局推动由省交易集团和哈创投以“赛马”方式运营科技大市场。全年度组织开展技术对接、融资路演、辅导培训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200场,形成周二有约、科创星期一等系列活动品牌,推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科技大市场为科技招商落地企业服务50余次,助力企业步入建设发展阶段。圣邦微电子实现营收超1亿元,吸引留住电子信息领域专业人才500余人;苏州科达“视频产品北方制造基地”实现投产,累计实现营收0.6亿元;华讯方舟集团在哈建成毫米波安检仪制造车间并投产。
  哈尔滨持续推广“龙头企业+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模式,校企新建省产业联盟9家、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院)16家,校所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形式与在哈企业开展技术合作476项,合作资金4.31亿元。全年实现就地转化科技成果1080项,带动产业化投资93.8亿元,新增营业收入11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