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之旅

字数:1,588 2024年01月15日 我们的新时代主题征文大赛

  □赫崇明

  120年(1903年)前,中东铁路(中国东方铁路)建成通车,名不见经传的哈尔滨由一个晒渔网的小渔村一跃而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哈尔滨西接满洲里,东达绥芬河,南至大连,从而形成了T字形的东北地区铁路交通网骨架。可以说哈尔滨是一座因铁路而生,因铁路而发展的超大铁路枢纽的中心城市。
  特别是哈尔滨西站的建成,极大地推进了哈尔滨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哈尔滨西站是世界温差最大的高速铁路车站,是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设施于一体的特大型、立体综合交通枢纽。设有高速、普速2个站场和1个动车所,站房综合楼分上下五层,由18座站台、22条铁路到发线、高架候车室,以及公交枢纽站、地铁车站、出租车站等组成。2023年春运623万人次,日均15.6万人次。
  2023年6月,我们北京交大东北地区的几个同学串联要在大连搞一个小型的校友聚会,立即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于是,我在网上抢购了去大连的火车票,兴致勃勃地从哈尔滨西站登上了开往集结地的高铁列车。
  盛夏的松嫩平原,平坦辽阔,绿意盎然,葱茏苍翠,山川壮美,一派生机勃勃。“复兴号”高铁列车像一条银色的巨龙,以每小时350公里的车速,在一碧如茵的广袤黑土地上飞速前行,风驰电掣,一眨眼工夫,一百米就飞出去了。望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如画风光,12年前,第一次乘坐“和谐号”高铁的情景一下子就展现在眼前了。
  2012年11月1日,我国东北地区第一条高速铁路(哈尔滨—大连)正式建成通车(试运营)。单位搞了几张免费优待车票,我和几位同志有幸从哈尔滨西站登上了哈大高铁D1304次列车去体验一次高铁之旅。
  哈大高铁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高寒冻土地区的高速铁道线路。线路呈南北走向,横贯黑吉辽三省。线路全长921公里,全线设22座车站,始发站为哈尔滨西站(东北地区较大的客车枢纽站),终点站大连北站。高铁动车组是中国铁路科研人员集中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研制开发的适应在高寒低温极端条件下,机车牵引,车辆供电和机车通讯信号等方面的特殊技术标准要求,从而解决了由于高寒低温造成的路基冻胀、建筑材料变形和接触网结冰等重大关键难题,保证了在高寒冻土地区高速铁路的安全快速运行,知识产权完全属于中国自己。高速动车组列车,采用防开裂双向预应力CRTSI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动车组经由道岔设置融雪设备。牵引供电系统设接触网融冰装置,防灾监控系统设雪灾监控子系统。路基冻结深度范围内填筑非冻胀性填料。路基排水采取轨道板底座内设置钢管外拍设计。高速动车组列车,具备高抗寒雪、抗风沙、抗雷电等性能,能够经受住零下40℃到零上40℃的巨大温差考验,针对性采取冷凝水防护结构,优化对列车管路系统采用冷凝水处理技术以及在车体外加设防护高标等级电器零部件的措施,保证“和谐号”电力动车组结构速度可达350公里/小时。通车后,哈尔滨—大连区间,行车时间由13小时缩短至3.5小时。每一列动车组由8节车厢组成,前后两节是司机驾驶室,全车定员521人,设计时速为350公里/小时,最高时速可达385公里/小时。运营初期为了保持高铁安全运行,实行冬季200公里/小时,夏季300公里/小时的安全行车速度。
  时间真快,第二次乘坐“复兴号”高铁列车距离第一次乘坐“和谐号”高铁列车已经过去12年了,不仅仅是“和谐号”换成“复兴号”的简单列车名字的更改,更主要的是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进步和提升。
  据有关部门统计,10年来,哈大高铁累计安全开行动车组列车73.9万列,运行里程67117万公里,运送旅客突破6.7亿人次。成功应对600多场风雪和极端低温冻害的考验,为旅客安全出行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优质的运输保障。2015年12月1日,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高寒冻土地区“冬夏一张列车运行图”,全年按平均时速300公里运行。开行列车从2012年的23对,发展到2023年的61对,实现5分钟开行一对的目标,创造了多项世界高寒冻土地区高铁列车运行的新纪录……
  哈大高铁,哈尔滨的骄傲,哈尔滨西站,哈尔滨一张耀眼的城市名片。
  作者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