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烽火遇上时代旋律

—— 一场关于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艺术对话

字数:6,325 2025年07月12日 让世界听见哈夏
  《夜幕下的哈尔滨》演出剧照。 本报记者 刘洋摄
  1934年的风雪穿过时空的裂缝,于今夏在松花江畔凝成一场震撼人心的“艺术雷鸣”。当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从哈尔滨大剧院的荣耀首演迈向北京保利剧院的全国舞台,这部作品已不仅是一部剧目,更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艺术与生活、冰城与世界的文化桥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它以音乐剧的现代语汇,让91年前冰城儿女的热血激情在今日焕发新生,哈尔滨的“筋骨”与“魂魄”在剧中得以淋漓展现。7月11日,这部冰城淬炼的精品之作全国巡演首站登陆北京。本报特邀专家透过专业视角,致敬艺术远征——真正的经典,不仅有鲜花与掌声,更有回望时心跳的铮鸣。

  此时此地,是最恰如其分的表达
  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主席 唐飙
  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改编自著名作家陈玙的同名小说,上世纪80年代以评书、电视剧的形式风靡全国、家喻户晓。通过它,很多人熟知了哈尔滨。如今,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用多维度的全新演绎,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盛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哈尔滨是英雄之城,也是音乐之城,用音乐剧呈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最恰如其分的表达。
  我是一名作家,深知用文字构建冲突和剧情的艰辛。用音乐剧来呈现剧情、塑造人物,呈现充满张力的戏剧冲突,更是难上加难,足见编剧的艺术功力之深。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总体风格融合了悬疑叙事与浪漫史诗气质,26首原创歌曲集合了美声、民族、通俗等不同唱法,舞蹈表现力异彩纷呈。台词非常精炼,生动刻画出王一民的坚定勇敢、玉旨一郎的冲突与转变……加上声、光、电、舞美、特效的配合,将文字转化整合为综合性、多维度的跨界艺术,情绪张力拉满,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融合了历史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用全新的叙事方式,将哈尔滨的故事讲给全中国、全世界,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创新和尝试。
  《夜幕下的哈尔滨》通过王一民、塞上萧、卢淑娟等人物的塑造,全方位呈现了上世纪30年代哈尔滨人民英勇不屈、抗击外侮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风骨。这部剧还展示了哈尔滨独特的地域特征:地处东北,又极具欧陆风情。剧中的滑雪、雪花、欧式建筑等众多哈尔滨元素,呈现出这座城市的浪漫、大气、灵气,更反衬出那个时代的悲哀与痛苦。此外,《夜幕下的哈尔滨》通过两个时代的交相辉映展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剧情上,这部剧演绎了一段红色历史;在表现形式上,通过音乐剧来呈现和表达,将历史与现今串联起来。音乐剧是当代青年人喜欢的艺术,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在两个时代的交汇点回望历史,这种“年轻态”的表达,让红色经典剧目打破了时空界限,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愈发闪耀。
  从作家的角度看,在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我看到的不仅是王一民等英雄人物的故事,还看到了哈尔滨全民抗战的缩影。剧中的塞上萧,从一个文弱书生成长为一名坚定斗士,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左翼进步作家的身影。上世纪30年代,哈尔滨涌现出萧红、萧军、舒群、白朗等左翼作家,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利用报刊、通讯、戏剧等阵地,以笔为枪,揭露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进行抗日宣传。《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的一些场景,凝缩了他们经常活动的口琴社、牵牛坊、一毛钱饭馆……这些地方也是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这些作家以笔为枪,用热血和正义唤醒民众,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值得我们歌咏和铭记。
  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保留了原著的精髓,人物、情节都是原汁原味,而且通过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带来了全新的艺术观感。首演之后,这部剧还将到北京、上海等地巡演,这是哈尔滨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的契机。这几年,哈尔滨文旅火爆全网,这部剧的巡演,将为这一波热度锦上添花。哈尔滨是“冰城夏都”“音乐之城”“诗歌之城”,相信凭借其对历史的深情诠释、对民族大义的生动刻画,以及贴近当下的演绎方式,必将掀起一股重温红色历史、感悟伟大抗战精神的热潮,让这份跨越时空的信仰力量,点燃民族血脉里的共鸣。
  用音符重述冰城史诗
  以旋律对话百年沧桑
  哈尔滨演艺影视集团副总经理 滕秋红
  当《夜幕下的哈尔滨》以音乐剧形式重回公众视野时,我深知这不是简单的艺术复刻,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城市对话。这部作品集结了国家级主创团队与“天团”级主演阵容,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节点,用音乐叙事重构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既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对城市精神的诠释。
  哈尔滨作为“音乐之城”,从来不止于旋律的堆砌。中国早期的音乐剧之一《山野里的游戏》诞生于此,今天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正是对这份艺术基因的赓续。选择音乐剧这种形式,恰因这座城市的血脉里流淌着音符的密码——从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到首个芭蕾舞学校,音乐早已是哈尔滨的“母语”。当剧情在歌声中铺展,观众听到的不仅是角色的倾诉,更是整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这部作品的突破,首先体现在音乐本体的专业追求上。旋律创作既保留了东北民谣的苍凉质感,又融入了交响乐的恢宏叙事,尤其是多重唱段落的和声设计,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时代的洪流交织成听觉史诗。《他的目光》《茫茫夜》等唱段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正因其在流行语感中暗藏着历史的厚重。巧妙的舞美设计加上科技的赋能,让观众体验到了裸眼3D的效果,中央大街的石砖、滨洲铁路桥在舞台上立体呈现,观众仿佛置身上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街巷,这种沉浸式体验恰是音乐剧独特的魅力所在。
  更珍贵的是作品对历史的敬畏。创作团队多次深入哈尔滨采风,在博物馆的老照片里触摸城市温度、在博物馆的旧乐谱中寻找音乐线索。音乐剧出品方特邀话剧版《夜幕下的哈尔滨》主创担任艺术顾问,将广播剧、电视剧等不同版本的精髓熔于一炉。当舞台上再现90多年前的场景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戏剧冲突,更是这座城市抗击侵略的真实过往——就像杨靖宇、赵一曼等先烈用生命守护的,正是这份永不屈服的精神火种。
  如今这部作品开启了全国百场巡演,它带去的不只是一台精彩演出,更是哈尔滨的城市名片。为推动特色文旅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音乐剧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它让游客在冰雪之外,看到哈尔滨的音乐灵魂;让市民在熟悉的街巷之外,重新发现城市的英雄史诗。当剧中旋律响起,那些关于抗争、关于热爱、关于传承的故事,终将成为这座“音乐之城”最动人的注脚。
  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 刘臣
  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7月4日首演后收获了广泛好评,被认为是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作品。该剧从剧情、舞美、音乐到演员表演,都展现出了较高水准,为观众献上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
  该剧取材于同名小说,融合悬疑叙事与浪漫史诗气质,以“身份撕裂与信仰坚守”为核心,剧情紧凑且张力十足。剧中人物的双面人生、内心挣扎等,构成了极具张力的戏剧冲突;同时剧中群像鲜活真实,如卢淑娟、罗世诚等,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坚守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让观众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在老道外成长起来的孩子,《夜幕下的哈尔滨》的故事对我来讲非常熟悉。《夜幕下的哈尔滨》先是有广播剧,然后又有了电视剧,在当年可以说是轰动全国。当年电视剧的取景有很多都是在道外区,有些地方我从小就在那里玩。因此对于我这样的哈尔滨人来讲,看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感觉特别亲切,也非常喜欢。
  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舞美设计堪称一绝,以滨洲铁路桥等哈尔滨标志性建筑为元素,结合升降台、转台等先进机械技术与多媒体投影,打造出逼真的裸眼3D效果,将90多年前哈尔滨的风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冷灰色调的使用、欧式建筑背景和漫天雪花,复刻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冷峻压抑,灯光设计也精准地烘托出每一个场景的情感氛围。
  音乐是该剧的灵魂所在,全剧26首原创歌曲旋律动听、歌词深刻,多种乐器巧妙融合。《茫茫夜》《他的目光》等高光唱段引发全场观众情感共鸣,不少观众被音乐感染而潸然泪下。这些歌曲不仅听感极佳,还能巧妙地推动剧情发展。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对观众来说是视听的饕餮盛宴。音乐上有很多能引发共情的地方,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相结合、传统唱法与现代唱法相结合,把革命先烈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贞不渝的信念,用一种很接地气的方式展现出来。这部剧的歌词也写得非常好,歌词与旋律的搭配非常巧妙,二者的结合可以说是天然合一。好的音乐剧旋律要动听、歌词要有深刻内涵,这部剧都达到了。剧中很多唱段非常好听,让人听了沉醉其中。先驱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坚贞不渝、抛头颅洒热血,在音乐上、在舞台表演上、在整体设计上都引发了全场共鸣。
  该剧起用的年轻演员虽平均年龄30岁,但都是实力派。金圣权饰演的王一民、张会芳饰演的卢淑娟、蔡忻如饰演的柳絮影等,都凭借扎实的唱功和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情感和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完全沉浸在剧情之中。表演是精神的图腾,演员们投入剧情、了解剧情、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他们的表演给人们带来的震撼与给自己内心带来的震颤是等同的,这种表演呈现出来的状态,极具震撼力。
  这部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音乐剧内涵丰富,它包括了爱国主义情怀、哈尔滨的美景以及哈尔滨人的热情奔放、正直善良、英雄主义气概等。希望将来这部剧能精雕细琢,成为一部保留剧目,大家来哈尔滨旅游时都来剧场欣赏,让它成为一部外地游客来哈尔滨必看的“打卡剧”。
  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深情讴歌与时代诠释
  哈尔滨音乐博物馆馆长 苗笛
  哈尔滨是座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以“冰雪之都”的奇幻魅力吸引世界目光,更以“音乐之城”的深厚底蕴滋养着艺术之花,其丰富多元的城市文化历史,正日益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璀璨亮点。随着当前文旅事业的蓬勃兴盛,慕名来哈尔滨观光旅游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在这座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能够观赏到一台根植于本土、独具地方特色的经典音乐剧演出,无疑是广大游客和本地观众心中热切的期盼。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精心策划与有力指导下,在第37届哈夏音乐会举办之际,备受瞩目的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于哈尔滨大剧院盛大首演。这部音乐剧的剧本,改编自陈玙先生创作的同名经典小说。该小说堪称谍战文学的里程碑之作,特别是84版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其扣人心弦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便深深烙印在几代观众的记忆深处,成为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
  《夜幕下的哈尔滨》这部文学瑰宝,虽历经电视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成功改编,但将其搬上音乐剧的舞台尚属首次。此次音乐剧版的创作与编排,汇聚了当代中国音乐剧领域的顶尖力量,其演员与创作团队的阵容堪称豪华。从核心的剧本创作、作曲编曲、导演构思,到演员的精湛表演,乃至舞美、灯光、服装、音响等全方位的视觉与听觉呈现,均由中国当代音乐剧界的优秀队伍倾力打造。全剧精心创作的26首歌曲和舞蹈音乐均为原创,音乐风格既新颖独特又和谐流畅,旋律优美动听。剧中不同角色、不同情境的音乐设计各具特色,或慷慨激昂,或婉转深情,或紧张悬疑,却又在整体上实现了高度的艺术统一,共同服务于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情感的抒发。
  编剧杨硕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在尊重原著精神内核和故事精髓的前提下,大胆运用音乐剧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进行创新。音乐剧特有的优势——如通过歌曲直抒胸臆、借助舞蹈外化冲突、利用场面调度营造氛围等,在剧中被运用得活灵活现,极大地增强了戏剧的张力和感染力。舞台上,生动再现了抗日战争那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王一民等为代表的民族抗战勇士们所展现出的无畏英雄气概和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必胜信念。剧中每一位正面角色的塑造,都饱含着对革命先辈崇高精神的深情礼赞。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舞台背景设计巧妙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将滨洲铁路桥、中央大街等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历史建筑,一幕幕逼真而艺术化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不仅瞬间唤起了本地观众的情感共鸣,也让外地游客倍感熟悉与亲切。这些熟悉的城市地标,作为无声的见证者,引导观众联想到在那场决定民族命运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作为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人民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最终将中华民族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赢得伟大胜利的光辉历程。
  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创作与成功上演,其意义远不止于一部文艺作品的诞生,它是以艺术的形式重温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一次深情讴歌和时代诠释,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教育意义。它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更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红色历史与音乐剧的完美交融
  黑龙江大学特聘教授、哈尔滨著名音乐史研究专家 李荣焕
  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以哈尔滨红色历史为背景,紧紧围绕共产党员王一民这一核心人物展开。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音乐剧实现了较大突破,与当年王刚朗诵版本不同之处在于其更为紧扣抗战主题。剧中王一民与玉旨一郎之间的命运碰撞贯穿始终,将王一民饱满而立体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既是爱护学生的师长,又是足智多谋的地下工作者;既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抗战的核心力量,也是哈尔滨人民抗战热情的引领者。
  剧情精心设计了王一民与玉旨一郎之间耐人寻味的冲突与碰撞。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剧中的玉旨一郎并非简单符号化的反战者,他的反战立场源于其家族学识传统和内心对杀戮的抗拒,展现了一个良心未泯、本性善良的形象。而玉旨雄一则是坚定的帝国主义者,二人间形成了鲜明的立场对比。王一民作为全剧的核心亮点与创新角色,所有人物均围绕其抗日活动展开,包括他的学生、学生的姐姐等重要角色。
  剧中卢运启这一人物的塑造也独具匠心。编剧并未将其刻画为简单的旧官僚形象,而是塑造为一个具有高度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的社会贤达。他的家族遭遇展示了特定历史背景下哈尔滨其他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以王一民为首的地下党组织团结各界人士共同反满抗日的深厚群众基础。
  本剧在艺术表现力上颇具亮点,尤其以舞美设计最为突出。整部剧的声光效果、音响处理都堪称精妙,灯光与舞台布景相得益彰。不同于古典歌剧、舞剧的传统形式,这部音乐剧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现代音乐风格,既满足了音乐剧特点,又保证了艺术品质。全剧音乐编排恰到好处,既不喧宾夺主又令人赏心悦目。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推出这样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作品具有特别价值。正如那句警世名言所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部剧作不仅艺术成就值得肯定,更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夜幕下的哈尔滨》巧妙地将哈尔滨城市元素融入剧情,通过人物唱词多次自然提及哈尔滨,这种植入式的城市宣传手法毫无生硬感,达到了“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该剧巧妙平衡了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的辩证关系。虽然王一民等角色经过艺术再创造,但其斗争经历源于哈尔滨真实的反满抗日历史,充分体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演出结束,金圣权、刘令飞登台谢幕再唱推广曲《他的目光》时,观众自发举起手机形成星海般光点,也证明了该剧通过艺术魅力成功传递了爱国主义情怀,让红色历史的火种在年轻一代心中燃起。
  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凭借深刻的历史内涵与出色的艺术表现,已成为哈尔滨城市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这部音乐剧以红色基因为底色,以现代艺术为媒介,不仅让观众体验了激动人心的观剧感受,更成功唤起了人们对哈尔滨抗日战争历史的敬意与传承,必将成为哈市艺术舞台上长演不衰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