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值得二刷三刷

成都观众在哈看完首演,又追剧赶到北京,民族精神的青春表达值得跨城奔赴

字数:1,154 2025年07月12日 要闻
  ■本报记者 于秋莹
  18岁的杨谨瑞拖着行李箱,从成都飞抵哈尔滨,又辗转奔赴北京,只为再看一场《夜幕下的哈尔滨》;天津观众梁新茹请假乘坐高铁,只为不错过这部“种草”已久的音乐剧;江苏的凡景三刷仍意犹未尽,写下“灯光已亮,舞台已备”的祝福。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正以其惊人的吸引力,让观众跨越山海,甘愿成为“追光者”,直呼“值得三刷、四刷”。当红色故事遇上舞台艺术,当民族精神碰撞青春理想,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不仅点燃了跨城追剧的热潮,更证明了真正的流量永远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一部音乐剧串联起的跨城热爱
  剧迷的脚步,早已跨越了城市的边界。天津开往北京的高铁上,梁新茹掐算着时间赶场,“就冲网络平台上哈尔滨首演的好评,请假也得来”;刚参加高考的杨谨瑞,将人生第一部音乐剧的体验献给了《夜幕下的哈尔滨》,从成都飞哈尔滨再追至北京,“第五排的位置能看清演员的每一个眼神,全是戏”;江苏的凡景连刷三场,从哈尔滨追到北京,“飞行千里也值,就想再感受一次历史在舞台上的温度”。
  这些跨越山海的奔赴,藏着观众对好作品最直白的认可与喜爱。有人为旋律而来,“歌好听是底线,更是惊喜”;有人被视觉震撼,“灯光把历史画卷直接铺在眼前”;更有人因情感共鸣,“看完就想去哈一中,触摸那些革命场景”。当音乐剧的感染力撞上城市记忆的共鸣,一场场追光之旅成为人们对民族精神的向往与认同。
  红色故事的青春表达
  “以前觉得音乐剧太高雅,看完才发现,它能把故事讲得这么鲜活。”观众凡景的感慨,道出了这部剧“破圈”的关键。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以抗战故事为骨,用音乐剧的血肉赋予其青春脉动。激昂的唱段里藏着家国情怀,灵动的舞台调度还原着时代风云,演员眼里的光芒让91年前的抗日志士仿佛站在眼前。
  “10后”音乐生小米被《奶油蛋糕》歌声中罗世诚就义的段落震撼到流泪:“红色的热血像在身体里翻涌。”梁新茹从歌声里听出了“救亡图存”的呐喊,杨谨瑞走过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和哈一中后再看剧,更明白“剧中的街巷藏着多少不屈的灵魂”。当历史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成为可听、可看、可感的艺术,不同年龄层都找到了共鸣点——这正是红色题材最动人的“流量密码”:不用训导说教,只需真诚讲述,民族大义自会直抵人心。
  二刷、三刷,与历史深情对话
  “这不是简单的刷剧,而是和先辈的对话。”凡景的话,点出了观众二刷、三刷的深层原因。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反而更渴望有重量的精神体验。《夜幕下的哈尔滨》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在歌声里触摸历史的肌理,在舞台上看见英雄的抉择,在跨城追剧中完成对初心的回望。
  从哈尔滨到北京再到上海,剧迷的脚步还在延续。粉丝自发印制的宣传横幅上签有来自全国各地观众对“夜哈大卖”的祝福,这是观众对好作品的期待,更是对民族记忆的珍视。
  当红色故事被真诚演绎,自然会有人跨越山海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