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铭
有人说哈尔滨的浪漫在冬天,但这次我喜欢上了它的夏天。龙年7月,南通的“小金豆”初遇“尔滨”。
冰雪包裹的城市,流淌在空气中的音符,白烟呼啸的列车,火热的革命队伍,充斥着绝望与新生。我读过关于“尔滨”文学的场景如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闪过。哈尔滨对于江浙一带长大的我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没到过中央大街,就不算来过哈尔滨。”这句话足以印证这条百年老街的超高人气和重要地位。120年,1450米,简单的数字为众人勾勒出中央大街的轮廓。千余米街道不长,但足以藏起一个城市的过往,随处可见的老建筑与裂痕,好像在对熙熙攘攘的人群诉说着这座城的历史。这些欧式风格建筑中分布着不少卖俄罗斯商品的商铺,马迭尔冰棍、秋林里道斯红肠、大列巴等老字号美食都在商铺里等待人们光临。漫步在这里,时间与空间仿佛重合,穿过夏天的风,在绿树成荫的中央大街上不疾不徐地走着,慷慨的日光,让中央大街的夏天有了常看常新的美感。
去附近的道里菜市场逛上一圈,丰富多样的哈尔滨小吃让人眼花缭乱,各种美食的香气交织在一起,钻入鼻中,热情的摊主会主动邀请你品尝食物。喝一口格瓦斯,咬一口油炸糕,仿佛成为了当地人,让你融入到这座城市中。
在中央大街的尽头,醒目的防洪纪念塔屹立于江畔,它曾见证了城市与洪水的较量,铸就了不朽的英勇传奇,是哈尔滨人民勇敢与智慧的象征。如今,纪念塔广场的舞台上,阿姨合唱团唱着小曲,熙熙攘攘的游人在台下拍照、欢呼,纪念塔又见证了这座城市独有的时尚与浪漫。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作为生于长江边的南方人,这首歌让我从小就对松花江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这是一条伟大的河流,孕育了无数倔强和勇敢的灵魂。防洪纪念塔后面就是松花江了。我在傍晚的时候登上游船。松花江江面宽阔、澄澈微澜,两岸灯火闪烁,射灯的光柱不时划过夜空,船上的我们与岸边的游人互为视野中的风景。每一个生命的间隙都被这座城市的悠闲填满。微风轻拂,松花江两岸的灯光伴着时断时续的音乐韵味悠长。
我来到滨洲铁路桥下。这座松花江最早的铁路大桥,也是哈尔滨第一座跨江桥梁,许多老哈尔滨人都亲切地称它为“老江桥”,它见证了中东铁路的通车和哈尔滨的城市变迁。一边是火车呼啸而过,一边是日落下漫长的过江缆车,世界在此刻,都变得温柔起来,也许多年以后,这里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哪怕纸笔不记得,这片土地也记得。
夏天的“冰城”,有褪去斑澜冰壳下的另一种色彩,即使冰雪不再,快乐如约未改。初遇“尔滨”,我去过中央大街,在松花江畔打卡,驻足索菲亚大教堂,徜徉于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记忆深刻,值得回味。
“尔滨”,下次见,期待有更惊艳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