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陈松 □周丽纯
我喜欢在家乡的老街里游走,常一个人在道外区的靖宇街上漫步,在斑驳的欧式墙壁上细数流逝的年轮,寻找岁月深处的故事。
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发源地,靖宇街是哈尔滨最早的大街。从1899年哈尔滨设治建城起,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老街。从头道街一直延展到二十道街的靖宇公园,两侧都是鳞次栉比的中华巴洛克历史建筑,全长2.5公里。沿着靖宇街行走,满眼的老房子,从斑驳的浮雕花纹上依然能看出曾经的繁华与高贵。
靖宇街离我家近在咫尺,我喜欢去那里散步,看一看老建筑,回忆旧时光里的故事。世一堂、老鼎丰、纯化医院、宝昌源鞋帽店、第四百货商店、向阳毛皮商店、新华书店、同记商场、三友照相馆、三八饭店、八道街丝绸商店、亨得利眼镜店、靖宇电影院、哈尔滨市第四医院、医疗器械店等等都非常有名。当年靖宇街汇集了世界上各种商品,商贾云集,是东北著名的商业街,一直繁荣到20世纪末。
至今记得三友照相馆。我上世纪80年代初结婚时的婚纱照就是在三友照相馆照的。那时照相馆刚刚时兴婚纱照,还是黑白片。我当时还不想拍婚纱照,一是觉得太贵,二是觉得太洋气太袒露。摄影师说,婚纱照多有纪念意义啊,一生也许就拍一次,照吧!我才羞羞答答地拍了一张。那时靖宇街上有好几家照相馆,著名的有三友照相馆、哈尔滨光波照相馆、靖宇十二道街的大章照相馆。我年幼的时候,几乎没照过相,到了中学时代,知道美了,在这几家照相馆都留过影,几乎都是一寸和二寸的黑白小照片,有几张是茶色的、虚光的照片。如今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靖宇街上有一家狗不理包子铺,是非常出名的饭店。我刚上中学那年,邻居丹雅姐姐是70届毕业生,分配到狗不理包子铺上班,我们都羡慕得不行。她每天早晨6点钟上班卖早餐。我的姐姐是69届毕业生,也刚上班,学徒工挣18块钱。偶尔她会让丹雅姐代买半斤狗不理包子回来,给我们姐妹解解馋。那时狗不理包子一元八角钱一斤,精粉面的会贵一些,现在来说就是白菜价。全肉馅的狗不理包子真是太香了,什么时候能可劲吃上一顿呢?待到我知青返城后,接了母亲的班,有了工资,才成斤地往家买狗不理包子吃,一解我小时候对狗不理包子的渴望。
狗不理包子铺斜对面是著名的国营三八饭店。顾名思义,这个饭店都是女同志。1959年周恩来总理亲临饭店视察。先后接待世界很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团和代表团,被誉为“跃进之花”。
我年少时去三八饭店相对比较多一点儿,但也不是去吃饭,而是逢年过节用粮票去买方形的戗面馒头吃,那时白面馒头也是好东西,是平时吃不到的细粮。印象深刻的是,正月十五前两天,去三八饭店排队买元宵,站在长长的队伍中,一点不觉得寒冷,还挺兴奋。我喜欢看服务员把切好的掺着青红丝的小方糖块,放到装着糯米湿粉的大簸箕里,用手不停地滚动,不一会糖块全身就沾满了白色的糯米湿粉,一个个雪白的元宵在簸箕里蹦跳。那时候元宵限量购买,母亲也没想多买,可能是觉得贵,每回吃元宵都是意犹未尽,元宵节总是在恋恋不舍中过去了。如今,三八饭店不止一家,但都不是国营单位了。国营三八饭店就留在了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靖宇街上还有一个著名的大商场——同记商场,始建于1903年,是贸易部命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当初是由河北省乐亭县人武百祥创办的,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是东北地区知名商场,每天都吸引全国各地的大量顾客。甚至有“没逛过同记就不算到过哈尔滨”的说法。
同记商场是我从少年到中年最喜欢去的商场。吸引我的是一进门左右两边的哈哈镜,左边的镜子把人瘦成一根棍,右边的镜子把人胖成大肚缸,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玩的地方。还有一个让我惊奇的地方是交款方式,你把钱交给售货员,她开完票后,用一个夹子把钱和票子一夹,放到头顶一个电动绳上,用手一拉,票子就随着绳子自动传送到收款处;收款员把票子盖上章找完零钱,再用夹子掐到电动绳上运回柜台。至今记忆深刻。
年少时,冬天特别寒冷,我和几个中学同学放学后,就相约到靖宇街逛商店玩,暖和还能观看各种商品。最爱去的就是同记商场。我总爱到卖布匹的柜台看花布,喜欢闻布匹上的气味,渴望母亲能给我做一条花裙子,但母亲并不答应。有一回,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到哈尔滨来参观,学校挑选了我们一部分优秀学生去夹道欢迎,但要求穿花裙子。这是政治任务,妈妈不敢怠慢,急忙买了一块花布,用缝纫机给我做了一条简单的裙子。我和同学们每人拿着一束塑料花,在江畔路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的到来。车队开得很快,根本没有看清楚西哈努克亲王的面容,汽车就一闪而过。可是我因此得到一条花裙子,心里还是蛮高兴的。
如今同记商场仍在维修中,但商场的建筑格局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家百年商场,不仅是购物场所,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哈尔滨道外区的变迁和发展。
以前在靖宇十四道街有一家私人开的烧饼店,也有百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更名为“国营向前饭店”。后来搬到离靖宇街几步之遥的一条小街上,却离我家更近了。我隔十天半个月就去吃一次烧饼。一次我又去这家饭店吃烧饼,和对桌的一老者闲谈。他说,他常来这里吃烧饼,就觉得这家的烧饼豆腐脑有过去的味道。一旁的年轻人说,过去啥味道,不都一个味吗?“年轻人你不懂”,老者吃完站起身来说。我吃完饭就喜欢在这附近转转,看看过去的老院子,找找老邻居唠唠家常,觉得很亲切,虽说这里不繁华,但这里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这家饭店的烧饼豆腐脑我也吃了半辈子了,忘不掉啊!年轻人听了咧嘴哼笑两声。我听了却有些激动,使劲点头。咬一口烧饼,慢慢地嚼着,回味着。我想来这里吃烧饼的老人们,不只是为了填饱肚腹,还有一种温暖的回忆、一份热气腾腾的念想。那是一种难忘的情怀。这“国营”二字就留下多少话题,承载着多少人的美好记忆。
如今,走在这百年历史的靖宇街上,两旁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一部分已经修旧如旧,还有大部分建筑仍在修缮中。从头道街到四道街已经是中华巴洛克网红打卡地。有到这里旅游的,有在这里拍电影的,还有来这里拍婚纱照的。靖宇街的建筑风格有一种复古之美,又有一种豪华的异国风情。建筑给人怀旧之感,而街上的游人,又给人一种现代的时尚之感。漫步在这条街道上,那摇曳的灯笼,那飘然的雪花,那喀秋莎优美曲调,还有那走在街头穿着时尚的男女,犹如置身于上世纪初繁华都市中,又仿佛置身于异国街头。
老道外靖宇街,还有那些小巷子、小胡同,都似一幅幅凝固的画,又如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能讲出一段故事,无论是温暖的还是忧伤的,无论是大事还是小情,我见证了她的变化发展历程……读她千遍不厌倦。随着城市的发展,老道外会越来越好,靖宇老街会超越百年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