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相机穿梭于大街小巷,准备拍摄“哈尔滨100个打卡地”

哈工大学子用镜头解读冰城美学密码

字数:1,102 2025年04月28日 要闻
  臧运峰拍摄的作品。
  ■本报记者 王骁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研二学生臧运峰,在科研之余进行着一项特殊的“城市测绘”——带着相机穿梭于冰城的大街小巷,完成“哈尔滨100个打卡地”拍摄计划。这个始于商业委托的项目,最终演变成一场关于建筑美学与城市文化的深度对话。作为理工科学子,他以镜头为尺,丈量着这座城市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肌理,在冰雪与红砖的碰撞中,解码属于这座城市的浪漫基因。
  从商业委托到城市叙事
  2024年,一份拍摄哈尔滨特色打卡地的甲方任务,让臧运峰开启了意想不到的探索之旅。当商业任务结束时,这个来自山东青岛的小伙发现自己早已习惯用建筑生的专业视角观察城市——在中央大街记录面包石路面的“岁月包浆”,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捕捉砖雕山花与铸铁雕花的时空对话。于是,“哈尔滨100个打卡地”拍摄计划悄然延续。
  在拍摄中,臧运峰深刻感受到哈尔滨的独特气质。“3月末的中国亭园,春雪突然落在北方园林的飞檐斗拱上,瞬间变成水墨画。”臧运峰谈及摄影创作时,建筑术语与诗意表达自然交融。他常在暮色初临时,约好友静守松花江堤,看百年铁路桥的钢铁桁架被落日熔成金色骨架,对岸太阳岛雪博会的冰雕群落则被晚霞渐次浸透成琥珀色。“这座城市的美学密码藏在矛盾共生里,拜占庭穹顶的冷冽光泽与商场霓虹的斑斓,青砖影壁与数码激光,都在同一个空间呼吸。”
  建筑符号的奇妙平衡
  在冰雪大世界拍摄时,臧运峰总会蹲下身观察冰砖的构造。那些精密咬合的缝隙,在他眼中成为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的对话现场。“工匠用祖辈相传的技法垒出现代主义轮廓,冰晶结构里能看到土木工程的智慧。”这种专业视角让他的镜头多了份独特注解。
  西城红场的老厂房成为他偏爱的取景地:包豪斯风格的水磨石地面倒映着网红楼梯的几何光影,计划经济时代的混凝土立柱在咖啡馆暖光中焕发新生。“哈尔滨擅长把工业遗产转译成艺术语言,不同文明的建筑符号在这里达成了奇妙平衡。”
  双重释放的硬核浪漫
  在-30℃的寒风中,臧运峰的镜头凝在冰雪美景中,指节冻得泛白时,他转去道里菜市场,捧着刚出炉的焦糖面包暖手。“哈尔滨的浪漫是种硬核浪漫,需要体感温度与精神热忱的双重释放。”他笑着说。这种体验最终沉淀为对城市气质的理解:“冰雕的剔透与红砖的厚重,低温造就的纯粹与市井烟火的热闹,共同构成了它的精神光谱。”
  如今百个打卡地拍摄计划已经完成了80多个,臧运峰准备将更多精力投入影像表达:“摄影不仅是记录,更要传递感知。我想让观者在习以为常的场景里,重新发现被忽略的诗意。作为哈工大学子,能以镜头参与城市叙事,在科研之余为冰城之美存档,是我最珍贵的价值注脚。我相信会有更多人循着照片里的光影,爱上这座冰雕玉琢的城——它注定是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闪耀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