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贤卿
冰雪文化作为东北地区人民群众改造自然,塑造精神的文化结晶,既是人们适应极寒环境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外在表现,也是人与自然同构的奋斗精神、审美观念、价值信仰的内在升华。当下,冰雪已经超越自然现象的范畴,升华为贯通古今、连接世界的文化符号,全面渗入到城市发展的血脉,强化着人们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共鸣。
冰雪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呈现方式
以冰雪节庆为代表的民俗传统。文化的源与脉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也是一个区域,一个地区拥有独特魅力、释放迷人品质的魂。作为一种历史积淀深厚的区域性文化形态,冰雪文化在东北地区的民俗节庆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冰雪文化盛会,不仅广泛地吸引了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时也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多样性表达的重要方式。这些节庆活动既是寒冷气候条件下人们集体生活智慧的外化,也是历史与现实相交织的文化盛事,更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追求,体现出了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辩证统一。
以冰雪艺术为代表的审美创造。冰雪本是瞬息即逝的自然之物,但是在人的创造中却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寓意。在各地雪博会和冰雪节活动当中,有冰雪雕刻而成的艺术形象,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匠心技艺,也凸显了人类在寒冷的自然条件下将冰冷物质转化为精神奇观的创造力。这既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增强了文化的感召力与感染力。
以冰雪体育为代表的可感知的文化符号和精神世界。冰雪运动是最具动能表达和集体认同的特质。将冰雪运动的极限挑战与美学精神推向了大众的视野,可以说冰雪运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正推动着冰雪文化从看得见的风景变为了动起来的认同,实现了文化传播的实践性转化。
以生态文明为要义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和伦理自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发展道路的现实。冰雪文化不是单一的审美和消费、运动,而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推动着物化自然的资本逻辑向共生自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转化。保护冰雪资源、传承冰雪文明,不只是对文化的延续,更是对生态伦理的哲学回应。
冰雪文化内蕴的深层哲理
冰雪文化的劳动实践本体论,奠定了劳动创造文明的坚实基础。冰雪文化的本质是劳动主体——人,在特定自然条件下的对象化的实践,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东北先民在极寒的环境当中,以冰川雪耙为工具,将原本阻碍生产的冰雪转化为渔猎资源、交通载体、建筑原料,这一过程生动地诠释了劳动创造人本身。
冰雪审美的辩证认识论,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阵地。冰雪审美意识的发展,呈现了认识论中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冰雪作为严酷的自然力挤压着人类的生存。随着人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人们开始欣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雾凇奇观,实现了由否定转化为否定之否定的认识的飞跃,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冰雪伦理的社会性本质,铸就了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与精神的根基。道德观念始终与物质生态条件相联系,冰雪文化蕴含的集体性伦理深植于东北特殊的生产方式,古今的冰雪赛事都是这种共同体意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正如恩格斯所言:“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可以说,冰雪伦理正是对人的社会性能鲜活诠释。
冰雪精神的革命辩证法,展现了否定性向创造性转化的本质力量。冰雪文化内蕴着多重矛盾关系的动态平衡与转化,是一场关于人类在极限中超越自我、在矛盾中创造和谐的哲学辩证。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哲理在这里得到了具象化的呈现。严酷冰雪首先是对生命空间的挤压,但人类通过实践将其转化为生存资源,最终升华为审美对象和精神力量。
冰雪符号的再生产与文化主体的形塑,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实践与智慧。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当今冰雪文化本质上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文化通过潜移默化,以文化人的文化实践论逻辑影响着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这种影响着重通过教育制度将地域文化转化为集体行为,通过审美的公共性塑造大众的认同,通过经济机制激发人们创造冰雪文化、冰雪文明的主动能动精神。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观念灌输,而是通过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自发地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