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宋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通过价值重估实现自然资本向经济资本的创造性转化,使自然资源的价值增值过程与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与科学指引,为黑龙江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指明了方向。
冰天雪地的资源辩证
发展机遇。一是哈尔滨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深厚的冰雪历史文化底蕴。1963年哈尔滨市举办首届冰灯游园会,1985年哈尔滨诞生中国第一个冰雪节,1999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盛大开园。哈尔滨不仅拥有年均积雪120天以上的冰雪资源,同时还拥有中俄交融的“东方莫斯科”特色多元文化积淀,形成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的复合价值载体。二是政策与产业基础利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已成为现实。作为国家冰雪经济试验区核心城市,哈尔滨已构建从冰雪装备制造到冰雪赛事运营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三是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通过亚冬会等国际赛事,哈尔滨成为展示中国冰雪文化的窗口,推动了冰雪经济全球化合作。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及春节期间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验证了冰雪经济的规模化潜力。“冷资源”带动“热消费”的背后,正是“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功实践。
现实挑战。一是季节性制约。冰雪产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兼容性比较差,夏季资源闲置问题异常突出,而冰雪场地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回报周期比较长,这使得一些投资者对冰雪产业投资持谨慎态度,影响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生态承载力的压力。冰雪地区的生态系统独特且脆弱,冰雪资源开采、场地建设、产业运营等活动都可能对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产生负面影响。大规模冰雪开发可能加剧冻土层退化、水资源消耗等生态风险。三是市场竞争加剧。东北三省一区纷纷加大投入建设滑雪场和冰雪旅游项目,导致冰雪资源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不仅降低了冰雪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
哈尔滨“出圈”的哲学逻辑
内因驱动:矛盾转化的主体性实践。一是资源价值重构。从“寒冷劣势”到“冰雪优势”的认知跃升,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破了人们传统的认识瓶颈。让冰雪“冷”资源,释放经济“热”效应。实践证明,哈尔滨通过发展冰雪项目促进了经济发展、扩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市民收入,为东北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新动能。二是文化认同觉醒。哈尔滨将东北独有的民族冰雪智慧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将滑雪、冰雕等传统活动与现代体育赛事相结合。通过非遗保护,创新传统冰雪技艺,形成特色冰雪旅游,既保留文化符号,又赋予经济价值,重构文化认同,彰显“否定之否定”规律下传统文化的螺旋式复兴。
外因助推:时代机遇的系统性赋能。一是消费升级需求。北京冬奥会后体验式旅游兴起,冰雪运动从“小众”转向“大众”,推动市场需求裂变。冰雪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爱好者,推动了冰雪旅游、冰雪装备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促使冰雪产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推出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二是国际赛事催化。哈尔滨通过亚冬会等国际活动提升了城市品牌等级,形成“赛事经济——文化传播——产业升级”的联动效应。在哈尔滨,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冰刀、雪板、冰壶为主的冰雪运动装备体系和以造雪、制冰设备为主的冰雪场地装备体系,拥有制造、研发、服务等五大类2000多家冰雪企业,以全链条发展推动冰雪产业升级。
实践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
“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解构冰雪经济的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推动哈尔滨冰雪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坚持人民至上,推进普惠性发展,促进冰雪经济带动就业等相关产业,将冰雪运动纳入市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全民参与,实现文化权益共享;坚持自信自立,激发民族产业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重塑冰雪经济格局,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科技赋能的统一;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季节矛盾,开发夏季冰雪替代产品,延长产业链生命周期,建立冰雪资源承载力评估体系;坚持系统观念,开展全产业链整合,构建“冰雪+文化+科技+生态”复合模式;坚持胸怀天下,开展国际冰雪合作,输出“中国式冰雪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