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吃”成为可衡量的指标,赋能品牌腾飞

“五常大米”新国标正式实施

字数:1,434 2025年04月22日 要闻
  ■伊飞帆 本报记者 康福柱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2024年第32号国家标准公告,GB/T19266-2024《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五常大米》标准正式替代原有的GB/T19266-2008。新国标的发布,标志着“五常大米”产业发展迈入标准—质量—品牌建设的新阶段,为守护“中国好米”的金字招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破解发展瓶颈  
  守护品牌价值
  五常大米素有“千年水稻,百年贡米”的美誉,其独特的生态环境、种植技术和品质特征使其成为地理标志产品的典范。面对产业升级快、规模集群化的发展新格局,原标准由于标龄过长、技术指标滞后、引用标准失效等问题,逐渐暴露局限性。
  此次修订工作历时16个月,聚焦技术攻关核心任务,其间开展产业调研5次,组织专家论证3轮,验证关键技术指标9项,逐步完善标准内容。从草案编制、征求意见、送审修订到报批审核,累计修改标准文本40余次,最终形成了2024版新国标,构建起覆盖“田间到舌尖”的稻米全产业链发展新样板。
  科学定义品质  
  精准锚定特色
  GB/T19266-2024新国标立足产业需求,以“地理标志+”理念重构标准体系,三维升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链条溯源防护网。确立“种植-收获-加工-包装”全流程地理围栏,从源头良种选择到终端餐桌美味,全方位守护“五常大米”从一粒好种到一碗好饭。
  特色化食用品质评价体系。创新构建“感官+理化”双轨评价模型,研制出“五常大米”食用品质评价方法,设置气味、外观、口感等多维度评分,量化“香甜绵软”独特风味特征,让“好吃”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衡量的指标。
  国际标准对接。将原标准名称《地理标志产品 五常大米》修订为《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五常大米》,同步制定英文版标准,满足《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要求,为大米出口欧盟扫清技术壁垒,提升全球市场认可度。
  激活产业动能  
  惠及多方主体
  新标准构建起涵盖全产业链的质量治理框架,推动“五常大米”实现从“地域品牌”向“世界品牌”跃升。
  规范发展,推动产品提质。新国标重新构建了品质指标体系,通过分级指标引导企业优化种植技术、加工工艺,以标准促进产品提档升级,推动产业由规模扩张向“优品率提升”转型。
  协同发展,振兴区域经济。新国标通过地理标志保护与标准化体系建设双轨并行,助推五常市建成国家级优质稻米产业集群,进一步巩固五常市作为“中国优质稻米之乡”的地位,将全面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标准引领,实现开放共赢。新国标以高标准推动“五常大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为农业强国提供标准化范本。作为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100+互认产品,新国标为稻米国际贸易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其他地标产品走出国门积累了经验。
  什么是“特等”等级五常大米
  黄金基因、品种锁定:特等“五常大米”严格限定原料品种为“五优稻4号”。
  严格品控、指标升级:在加工环节,“特等”等级对黄粒米、不完善粒以及杂质等指标有着更高要求,相较于国标GB/T1354-2018中的“优质一级”指标更为优异。
  黄粒米严选:确保黄粒米含量≤0.05%(相当于每2000粒中不超过1粒)。  
  杂质量控制:杂质总量≤0.05%(每公斤仅允许0.5克有机杂质)。
  碎米量管理:应用柔性碾磨技术,碎米总量≤8.0%。  
  食味值保障:食用品质不低于90分。直链淀粉(15%~20%)与胶稠度(≥70mm)的黄金配比,确保米饭冷却后仍保持糯弹口感不回生。  
  显著性标识:“特等”等级的“五常大米”需在产品标签或包装物显著标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和“特等”标识。
  “特等”等级的设立保证了“五常大米”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品种+产地+品质”三维认证体系,对确保推动“五常大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