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世广
如果把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比作天鹅项下的一串项链,那么,大街两侧那些富有异国情调的建筑,就像镶在这条项链上的一颗颗宝石,闪烁着奇异、璀璨的光芒,其中的马迭尔宾馆,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一颗。每当我漫步中央大街,行至马迭尔宾馆门前时,都会眼前一亮,不由得驻足凝望。
这座风格独特的建筑,采用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与这条街上的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折中主义建筑相呼应,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整个建筑富丽堂皇、雄伟壮观,优雅的壁画、精美的雕刻、质朴的大理石饰面及精致的装饰,充满着柔美的线条,处处都显示着豪华典雅的气质。
对我来说,马迭尔是神秘的、神奇的。首先是它的名字——马迭尔,便有一种神秘色彩。还有那么多谍战故事——《悬崖之上》《哈尔滨1942》《夜幕下的哈尔滨》等,都与马迭尔有关,无一不充满传奇色彩。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部名为《马迭尔旅馆的枪声》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我的文友。小说讲述了二战前夕,发生在马迭尔旅馆的一段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谍战故事。1938年秋,日本关东军制定了刺杀斯大林的“猎熊行动”计划,获悉该情报后,代号“野狼”的苏联红军侦察员伊万诺维奇与哈尔滨地下党员孙博文在日本特务机关设下的阴谋中,怀着对党组织的忠诚和信仰,与日伪特务展开了一场阴谋与反阴谋、侦查与反侦查、追捕与反追捕、斗智斗勇的殊死较量,并最终粉碎“猎熊行动”。
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29集国际密战传奇剧,于2011年9月登陆央视八套,成为当时的热播剧。剧组在哈尔滨实地取景拍摄,真实反映出哈尔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俄罗斯风情。其中的许多场景,都是在马迭尔宾馆拍摄的。
就是因为这部《马迭尔旅馆的枪声》的小说,让我进一步了解了马迭尔,其神秘的面纱也被逐步揭开。
1901年,一个名叫约瑟加斯普的俄国难民到了哈尔滨,最初经营一家很小规模的钟表修理店。1903年,约瑟加斯普选中了道里区中央大街上的一块风水宝地,聘用一位富有探索和创造精神的天才设计师, 要“在最牛的大街上建最牛的建筑”。不久,一座法国路易十四风格的豪华建筑拔地而起,给哈尔滨这座近代城市平添了几分异国情调。马迭尔旅馆为三层楼房,属于欧洲新艺术派建筑风格,流行于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各国。在造型上多采用弧线或曲线装饰,摆线型大玻璃窗,其建筑手法独特,格调自然,大方新颖,是哈尔滨新艺术派建筑的代表作,被称为“小凡尔赛宫”, 在当时的哈尔滨,是集餐饮、住宿、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远东最豪华的宾馆。约瑟加斯普为他的旅馆命名为马迭尔。有人说它是俄语的译音,有人说它是英语的译音,其实马迭尔来自法语,为摩登、新潮之意。在当时俄国文化大批量输入到哈尔滨的同时,顺道带入了影响俄国上流社会至深的“法语时尚”,而这也符合马迭尔一直以来的高端定位。
真正走进马迭尔宾馆,是我到哈尔滨工作后,在马迭尔参加一位作家朋友的新作分享会。
步入宾馆内部,让人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室内的墙壁装饰以优雅的壁画或以镜子贴面,柱端饰有精美的雕刻;黄铜的楼梯栏杆,充满柔媚的线条,再加上熠熠生辉的大吊灯、大理石饰面及精致的饰线,无不透出豪华典雅的气质。客房的设计也十分优雅舒适,精美的雕刻橱柜、丰富的墙面线脚、清新的色调及优美的镜饰、灯饰都别具一格。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将此作招待处,1948年举办全国新政协筹备会议,1949年正式改为“哈尔滨市政府招待所”……1983年改称“哈尔滨宾馆”,1987年恢复“马迭尔”原名。马迭尔曾接待过溥仪、宋庆龄、詹天佑、郭沫若、徐悲鸿等名人。
在哈尔滨百年城史上,这栋老建筑储存了哈尔滨人太多的记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马迭尔宾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它成了哈尔滨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如今,在这座集宾馆、饭店、酒馆于一体的欧式建筑前,排起长龙购买冰棍的人群,阳台上的音乐表演和那些来自天南地北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的游客似乎在告诉人们,哈尔滨马迭尔的魅力与辉煌,在新的时代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