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下 核安全在哈尔滨市的发展与实践

字数:1,394 2025年04月15日 理论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刘久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是“总体”,强调大安全理念,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粮食、生态、资源、核等诸多领域,而且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动态调整。在国家安全法颁布十周年和“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实行十周年之际,回顾这十年,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引领下,网络安全法、国家情报法、核安全法、密码法等一系列国家安全领域法律相继出台,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核能作为安全可靠的清洁能源,为人类科技进步、工业发展、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核技术应用产业属于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环保、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广泛融合应用,在促进世界科技进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已逐步成为举足轻重的新质生产力。因此,核安全与我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2014年3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荷兰海牙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其核心要义“四个并重”,即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中国特色核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核安全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核安全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为我国核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核安全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这十年来,我市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核安全观深入人心,公众对核安全的关注度显著提高。在哈高校、科研院所发挥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联合各单位扎实推进国家安全与核安全宣传教育,共同构筑国家、地区及行业安全防线,通过加强“核+X”学科人才培养、优化国家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为核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严格开展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推进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支持关键技术和基础性科技研发,全面提升应急响应能力。针对核技术应用逐渐广泛的现状,我市持续完善应急准备机制,深化核安全科普教育,通过举办“平安龙江—2023”辐射事故综合应急演习等实战化演练,有效提升了全市核安全与辐射安全保障水平,切实守护核安全与辐射安全,保障公众健康。
  在能源低碳转型的进程中,核能是目前可实现大规模发展且支持低成本低碳转型的现实选择,在电力供应、环保降碳、动力应用、综合利用等诸多领域全面服务于生产生活,未来随着核裂变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核聚变技术的逐步成熟,核动力驱动和形成产业将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典型的“未来能源”。我们将持续聚焦核安全领域的前沿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同时提升应对新型核安全挑战的能力,吸引核技术相关企业入驻我市,努力构建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核技术产业链,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国家核工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