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衍吉
我生在哈尔滨,是喝松花江水长大的,我依恋故乡的风物。行走了大半生,见到过世界许多城市的纪念塔广场,不能不赞叹人类建筑艺术的精美神奇。但是,在我心中无限依恋、无限向往的,却只有故乡夏日波光粼粼的松花江边那座独特、美丽、巍然耸立的防洪纪念塔,这里有我永远难忘的情思、记忆和依恋……
我喜欢哈尔滨这座美丽、英雄的城市。因为我的成长历程和故事,就是一个鲜活的见证。我是城中人,在这里我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我从小就喜欢母亲河松花江,夏天喜欢去小九站游泳、钓鱼,冬天喜欢到防洪纪念塔附近江边打冰爬犁。远去北京上大学后又回到哈尔滨,人生最为难忘的是青春的记忆,依然那样清晰、真切、美好!老哈尔滨人都知道,这座城市有一个最让人留恋不舍、最有魅力和凝聚了全市人民胜利壮举的建筑,那就是防洪纪念塔。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我家一直住在松花江边,离防洪纪念塔三百多米。1957年和1998年两次战胜特大洪水,我都是亲历者,对防洪纪念塔广场有着特殊的感情。
松花江既有饮水灌溉舟楫之利,也有汛期洪水暴涨漫堤之害。旧中国1932年水灾使临江区成为泽国,中央大街划起了小船,苦了穷苦的老百姓。1957年汛期狂风骤雨,松花江水位高达120.3米,大水漫灌了泄洪区,航拍的哈尔滨水泥厂在一片汪洋中如同一艘不沉的战舰,坚持生产自救。全市人民紧急动员起来,投入到保卫城市的抗洪抢险战役。我那时是初中学生,同高中同学一起上了九站大坝,好多天连续给抢险队打下手,冒雨传递装满沙土的草袋子。那情景记忆犹新!终于降龙伏虎,全市党政军民学取得了战胜特大洪水的胜利!雄伟壮观的防洪纪念塔就是为此建立的。1962年高考作文题目有两个:议论文《说不怕鬼》、记叙文《雨后》。我选写《雨后》,由一个雨后阳光明媚的夏日,我漫步松花江畔在防洪纪念塔下徜徉,欣赏人们休闲惬意的生活写起,转而真实生动地叙写出1957年也是雨天我参加抗洪的情景,在那难忘的日子里,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防洪纪念塔,塔镇江天,雄伟壮观,于1958年国庆日建成,由哈工大建筑师李光耀、苏联设计师兹耶列夫共同设计,塔址由时任市长吕其恩确定。防洪纪念塔由塔基、塔身、喷泉水池、圆柱围廊四部分组成。塔高22.5米,圆柱体塔身为凹槽式的花岗岩,塔身下部精美的古铜色浮雕人物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哈尔滨市民战胜惊涛骇浪的情景。塔顶上站立着3.5米高的工农兵抗击洪水的英雄雕像。塔基用块石砌成,建有喷泉池。塔基下阶标高119.72米为1932米年洪水淹城的水位;塔基上阶标高120.30米为1957年特大洪水的水位。塔周围矗立有20根高大的科林斯式圆柱,顶端由一条下部嵌饰的宽阔连带将圆柱连接形成35米的半圆式回廊。圆柱回廊两端东面为一座浮雕,西侧为抗洪纪念碑记。回廊圆柱接地处有围座,观光游览者可以小憩休闲。防洪纪念塔广场入选中国二十世纪建筑遗产名单。这是哈尔滨这座美丽的英雄城市的骄傲!是哈尔滨人引为自豪的城市地标!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夏天的松花江波光潋滟,我特别喜欢在防洪纪念塔附近的江里游泳,这里水深、干净、视野好,沿25级台阶走下去就是临江2米宽的平台,平台再下边还有10级台阶,现在水大已没在水下。好多年了,从清晨到傍晚都会有人在这里游泳。我们十几个泳伴组成了一个微信群“防洪纪念塔”,每天下午在这里相约游泳,成员多数人退休了,有工人、教师、干部、自由职业者,六十出头的小李子喜欢去书店、图书馆读书看报,我发文章的报纸总要给他一份,他每次来都要带上国旗和竹竿,下水总是郑重地用一支手举起国旗,好多年了,我们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国旗游泳队!
2021年国庆节这天下午,我们几个人护着鲜红的五星红旗在江中游泳,以这种方式为伟大的祖国庆生!一时成为防洪纪念塔下江中的一道风景线,引来许多人注目,还用手机拍下了照片、视频,哈尔滨日报记者叶勇现场釆访了泳队群主老曲,第二天《哈尔滨日报》刊发了一条消息《国旗游泳队为祖国庆生》,并配发了我们五个人的照片。防洪纪念塔下的见闻故事不少。夏天雷雨说来就来,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一次我们已畅游完了,天空突然落下大雨点,我赶紧提上衣物袋跑到防洪纪念塔围廊下,雨点瞬间由疏而密,犹如由天而降无边朦胧的雨幕遮住了视野,雨水江天连在一起一片苍茫,感觉真是淋漓酣畅。大约过了一刻钟,辉煌的太阳冲出了阴云,美丽的彩虹扮靓了天宇,躲雨的人们便又露出了笑脸。
著名文化学者许嘉璐说:“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文化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认同。”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历史的传承、智慧的结晶、创造的辉煌,是一种人文历史情怀的综合呈现;我常有梦想,梦中有战胜洪水的情景,梦中有防洪纪念塔的昭示,更有融入城市血脉拼搏奋进的澎湃激情……我爱你,防洪纪念塔;我依恋你,“尔滨”!历史的时空和无限的希望将在这里交汇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