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可以在展馆内体验黏豆包的制作过程。 本报记者 康福柱文/摄
“现在,淡季也闲不着了,前几天,刚刚完成了7万斤的黏豆包订单。”哈尔滨天一生态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葛红东笑着告诉记者,2024年的订单才忙活完,一算账,全年卖了400多万斤黏豆包。
这位阿城区的“黏豆包大王”表示,哈尔滨的持续火爆,给乡村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今年,在继续发展黏豆包这项主导产业的同时,他要带领乡亲们向旅游方向发力,走农旅融合发展道路,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
近年来,葛红东作为亚沟黏豆包协会会长,一直在为亚沟黏豆包的品牌壮大而努力,“亚沟黏豆包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2024年,亚沟黏豆包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农耕记忆索引名录,市相关部门制定颁布实施了亚沟黏豆包哈尔滨市地方标准,为亚沟黏豆包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我们企业现在不只生产黏豆包,还生产小米、黑蒜、玉米面条、蜂蜜等30多种产品,经营近百种产品,都是阿城区的特色农产品,带动了上千农户。”在葛红东的“非遗体验展馆”里,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这些农产品。
展馆里不仅有农产品,还有传统的石碾、石磨等老物件。葛红东告诉记者,展馆里面有三四百件老物件,将在今年“五一”正式向游客开放。“哈尔滨的持续火爆,还有‘后亚冬’效应,不仅带动了黏豆包的销量增长,也让我们有了农旅融合发展的强劲动力,所以建了这个展馆。”葛红东说,这个展馆不仅具备对外展示功能,游客还可以自己动手体验黏豆包的制作过程。此外,还开设了“农家乐”,提供铁锅炖、烧烤、坑烤等特色美食。
葛红东表示,他们要将“非遗体验展馆”打造成一处研学基地,让孩子们在这里学习传统文化,并参与种田、收割等农事活动。去年冬天以来,通过与研学机构等合作,亚沟已接待上千人研学。
乡亲们说,在葛红东身上能看到了乡村创业者的韧性与智慧。作为带头人,葛红东带领乡亲们敢想敢干,并把土特产变成文化IP,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承相融合,成为乡亲们的幸福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