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载育种路 油豆角里“藏”乾坤

黑大园艺学团队破解油豆角品种改良基因密码

字数:1,754 2025年03月31日 村医上门为患者做心电。
  冯国军在育种试验基地。
  ■本报记者 王越
  3月下旬的哈尔滨,积雪初融,黑土地仍裹挟着料峭春寒。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教授冯国军带领团队成员,将一份份从海南“南繁加代”带回来的种子摆放在相应的试验区。这100多份材料凝聚着团队多年的辛勤付出,它们是通过3年近9个世代从近60个组合的成千上万个单株中选育而成。根据物候期,每年春分都是团队温室播种日,这次播种拉开了团队新的一年育种科研的序幕。
  目前,冯国军教授团队已经育成“黑大冠系列”油豆角品种24个,推广到全省多地和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助力10万户农民增产增收。
  油豆角优质高产成为新命题
  “说到油豆角,那得从明末清初时菜豆漂洋过海登陆中国时说起。初始引种到中国的菜豆以食粒为主,被当做杂粮作物。当时豆角的纤维很多,还不能当成蔬菜食用。”冯国军和记者一说起油豆角的故事就特别兴奋,好像在说自己的孩子是如何长大的。
  冯国军说,在中国,菜豆发生了“质”变,经过驯化和选择产生了软荚变种,嫩荚鲜嫩可食,菜豆也从“杂粮”登堂入室成为一种营养全面的蔬菜。油豆角是咱们北方人特别喜欢的蔬菜。
  “东北油豆角的农家品种林林总总,它们的名字透着一种黑土地的质朴。”冯国军拿起手机里收集的图片给记者介绍,有的以种子性状命名的如“兔子翻白眼”“家雀蛋”形象地展示了种子的样式。“这些农家品种产量低且不抗病,有些品种在市场已经很难见到了,我们或许只能从国家种质资源库或科学家的育种材料里找到它们的身影。”
  传统的油豆角虽然口感好、品质优,但是产量低、不抗病,平均亩产仅1000多斤,农民种植的比较效益不高。如何让小小的油豆角更好地走上百姓的餐桌,既要满足农民对产量的要求又要符合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冯国军带领团队在30多年前就踏上了油豆角品种改良的科研之路。
  奔波两地“一年三茬”育种
  “我就想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育出高产、抗病的品种。”冯国军介绍,育种的第一步在于种质资源的收集,他带领团队收集和引进了国内外六七百份种子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需求进行配置和组合,以满足生产需要。
  冯国军告诉记者,其实育种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年黑龙江立冬后温度降低,我们就像候鸟一样将珍贵的种子带到三亚去繁育。在东北种植两茬,再在南繁基地种一茬,这样一年就能完成3个世代的育种工作任务,等于一年完成过去3年的科学工作量,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
  “最早推广种植的豆角品种我们给起名叫‘将军豆’,豆角表面会呈现紫红色条纹,慢慢地也被老百姓叫做‘将军一点红’,现在也是当前全国油豆角市场的主栽品种。”冯国军说,再后来就是选育的油豆角新品种“黑大冠系列”,生产面积大,受欢迎的有黑大“丰冠”“绿冠”“紫冠”“锦冠”“青冠”等品种。
  为了让老百姓更好地识别新品种豆角,他们也都会给新研发出的豆角起个容易被老百姓记住的名儿,比如团队最新育成的“红金钩”类型品种,它的荚呈黄色,表面分布着很多红色条纹,团队给它起名叫“满堂彩”,看着听着就很喜庆。这个品种品质可与传统的“黄金钩”相比,豆面无纤维,但它的产量比“黄金钩”翻了一倍。
  冯国军教授团队育成的油豆角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的特点,“将军一点红”亩产可达1500公斤左右,而“黑大冠系列”品种亩产可达2000公斤左右。
  今年6月油豆角新品将上市
  “我们育成了适于保护地生产专用品种,适于露地生产需要的优质矮生油豆角新品种,适于北菜南销的露地菜豆新品种和适于速冻加工、罐头、预制菜等加工用的油豆角新品种。”冯国军说,“黑大冠系列”油豆角品种类型丰富,满足油豆角产业发展的多样需求,从“将军一点红”到适宜多积温带种植的品种,这些油豆角系列品种已经在全国范围进行大面积推广,通过全国合理区域布局生产,已实现东北油豆角鲜品的全年供应。
  冯国军告诉记者,预计今年6月,老百姓还会买到团队新研发的品种“黄罗兰”和“绿弯钩”。这两个新品种都是过去市场上没有的品种类型,它们兼具了食荚和食豆的优点,必将成为东北油豆角的“口感担当”。
  “作为一名从事油豆角育种30多年的科研人来说,对油豆角所倾注的心血自然不必多说——累并快乐着。每当走在超市早市看到自己的产品摆在货架上摊位上,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冯国军坦言,他会和他的团队坚守住油豆角育种的初心和使命,将小小的油豆角打造成黑龙江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