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食堂”有温度 守护“舌尖”有力度

探寻哈一中食堂的烟火密码

字数:1,832 2025年03月22日 要闻
  妈妈们在食堂为午餐备菜。
  本报记者 张巍文/摄
  早上6点半,哈一中食堂员工李艳玲和女儿一起走进校园。目送女儿走进高三教室,她快步来到食堂穿好制服开始了工作。在哈一中广益学子食堂,像李艳玲这样的“食堂妈妈”有15人。盛满母爱的饭菜由妈妈送到孩子手中,这样温暖的画面每天都在“妈妈食堂”上演。
  日前,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典型经验被教育部推广。记者走进哈一中食堂,探寻“舌尖校园”的烟火密码。
  食堂里飘出“妈妈的味道”
  后厨是每天校园里最早苏醒的地方。6时许,总务办公室副主任田汝涛已经和食堂质检员开始检验当天送来的食材,“这茄子有个别瘪了,换一筐”。切配组的“食堂妈妈”钟波每天要切200多斤菜,她比谁都清楚,这些食材最终会变成自家孩子碗里的菜肴。从食材验收间到洗菜间、从切配组到分餐窗口,学校不但制定了食材验收、食品加工、食品储存、监督检查、环境卫生等多项细化的管理制度,还有“食堂妈妈”们亲手用爱编织的守护网,让原材料到餐桌的每个环节都有了“妈妈的守护”。食堂工作手册里记录的后厨琐碎日常都化作了孩子们碗里安心的温度,“妈妈的味道”也藏在这些细腻的牵挂里。
  学校通过家长会、学校公众号发布面向学生家长的招聘信息,明确岗位职责、工作时间和薪酬待遇。“食堂妈妈”岗位一直深受陪读妈妈的青睐。多年来,哈一中食堂已有近百名陪读妈妈通过健康体检、食品安全培训和实操考核,持证上岗成为了“食堂妈妈”。“食堂妈妈”高杨和李艳玲的孩子都在读高三,她们说:“在一中食堂干了快3年了,我们管学生都叫‘宝儿’‘宝儿今天吃点啥’‘宝儿想吃啥跟姨说’‘宝儿不够再来添’……我们跟孩子们都有感情了,就算孩子毕业了也想在一中食堂干下去,看着孩子们吃得好就开心!”
  打造有“温度”的食堂
  2015年,哈一中创办广益学子食堂。为了让家长消除顾虑,在全市率先启动“妈妈食堂”计划,面向全体家长招募食堂员工参与食堂管理,让“爱”融进学生餐加工全过程。哈一中副校长李凤臣说:“实施‘妈妈食堂’管理模式源于学校对学生们饮食健康的深切关注,要办一个有温度的食堂。妈妈做饭孩子吃,饭菜里就有了妈妈的爱意、妈妈的温暖、妈妈的安全。”
  为了守护学生的“舌尖安全”,食堂采取“4D+6T”管理模式,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挂帅,校长牵头,主管副校长、总务处主任、食堂管理人员组成,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参与管理的食堂工作专班,做到纵管一条线、横管一个面,共同织好校园食堂“安全网”。学校用心打造有温度的食堂,严格控制出餐时间来保证餐品温度;通过解决陪读家长就业,提高学校食堂管理,以提升学生的就餐体验来体现教育的温度;妈妈参与到餐食制作和食品安全监督中来,让学生餐有了妈妈的温度。
  “在一中的食堂里决不允许有课桌椅出现。”李凤臣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体现了学校食堂管理的细致化。经年累月的规范,让哈一中获评“哈尔滨市标准化食堂建设示范单位”和“营养健康示范学校”两块金字招牌,其食品安全工作典型经验也得到教育部推广。
  学生建议有求必应
  哈一中每天要为1100名师生提供就餐服务。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食堂实行错时就餐,5个就餐区域的菜品都不一样,设有特色餐区、回民餐区,餐食不够还可以免费加,学生们可以选择订餐到楼层的外送服务。
  上午第二节下课铃声响起,食堂预订餐档口逐渐排满了学生。“饭包”“辣子鸡拌面”“烤盘饭”“麻辣烫”“大丰收”……“在学生订餐前,我们会把每天菜谱贴出来”,负责预售餐收银的高杨说。田汝涛告诉记者,学校的预售餐是根据学生提出的送餐需求,特意为学生提供的便利就餐服务。每天的午餐、晚餐和夜宵都有送餐到楼层的服务。为了收集学生的建议,食堂还设了意见本。“什么时候能做咖喱饭和皮蛋瘦肉粥”“建议5号厅常驻锡纸芝士饭”“大盘鸡盖饭,谢谢老田叔”“麻辣烫里两种面能不能混一下”“包子换成酸菜馅的,要丸子砂锅”“我想吃饭包”“减肥餐晚上可不可以有呀”……食堂的菜品两天一更新,每天两餐各不同,意见本就是学生用餐晴雨表,田汝涛每天都会回复,食堂也会根据学生建议随时调整出餐量和菜品种类。
  如果说“妈妈食堂”让妈妈们放心,那么轮流陪餐制度则给学生用餐安全和质量上了另一道“保险”。陪餐制度是每餐都有校领导、中层干部和自愿参加的学生家长一起陪吃学生餐,覆盖午餐、晚餐两个时段,对学生用餐的卫生安全营养进行监督。
  暮色中的校园,食堂里飘出阵阵锅包肉的焦香。“我姑娘说,中午的饭包超好吃”,李艳玲边忙着手里的活,边跟同事说着孩子对今天菜品的反馈。此刻,时光的刻度里有了烟火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