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尔滨”:鸟儿用翅膀“投票”

B站UP主“吴戟槐树”用镜头记录候鸟群像,见证哈尔滨城市环境巨变

字数:2,314 2025年03月22日 要闻
  有图:松花江水域成群结队觅食、嬉戏的候鸟。
  本报记者 王坤/文
  吴戟 张大巍/航拍摄影
  3月,在松花江碎玉声里,冰排裹挟着春汛浩荡东去。道外浅滩处,第一批北归的江鸥循着解冻的潮润气息盘旋,雪白的羽翼掠过树尖,恰似撒向哈尔滨的早春信笺……穿越尚存浮冰的江面,B站UP主“吴戟槐树”用镜头破冰“追踪”白骨顶鸡踩裂薄冰游出的第一道涟漪,凤头鸊鷉寻觅苇茎的痕迹……哈尔滨,已经在“逐春之客”的羽翼下,开启了一年一度的“生态认证仪式”。
  170万B站点赞的“候鸟社交货币”,漫天江鸥引爆全国网友催更,视频坐标吸引全国游客来“尔滨”观鸟打卡,无数网友惊叹“以为刷到北欧纪录片,结果定位松花江”……在每天“在线观鸟”的全国网友看来,吴戟正用“冰雪+生态”的裂变式传播图谱,重塑外界对哈尔滨的城市生态优化认知——它更像是一种对新型城市文明的记录:城市与羽翼共振、流量与清流共生。
  3年“另类观测史”
  记录“生态觉醒图谱”
  “每天”“随时”,这是吴戟3月全部的“拍摄日志”,全天候拍摄让他在这两天又拍到了两只东方白鹳。
  这种全球仅存几千只的濒危物种,吴戟今年在哈尔滨就拍到了两次。这次他用了延时摄影,网友们一下子沸腾了:“呀,看它们戴着黑手套、搭着白披肩呢。”
  吴戟记得第一次拍到东方白鹳时激动半天。“没见过这种鸟,就觉得太漂亮了,先拍下来。一查才知道,它就是‘鸟中大熊猫’。”
  每天清晨五点出动的“破冰侦察”,只为捕捉东方白鹳的珍贵画面。这位老摄影师的镜头始终对准解冻线推进的前沿,“群鸥常呈现先锋队形”——红嘴鸥总会比须浮鸥早到5天,哨兵般刺探松花江的“复苏指数”。
  拍城市风光21年后,吴戟退休了,喜欢“单打独斗”的他带着相机四处“找感觉”。2022年春,原本是去阿勒锦岛拍湿地,拍着拍着突然发现“咋这么多鸟儿,好多都没见过”。
  拍后想跟别人“显摆”,就得让人知道是什么鸟,要说得准确。吴戟把拍回来的图片,用人工智能一一辨识,很快“解锁”出这些来哈尔滨的做客的是:白骨顶鸡、凤头鸊鷉、江鸥、须浮鸥……
  他发现,阿勒锦岛已经成为天然候鸟繁育基地。循着江鸥和须浮鸥的踪迹,他很快找到漂在水面、成片成片的窝。他开始像猎人一样,从寻找、发现,再到用镜头“捕猎”,越拍越了解、越拍越上瘾,吴戟带着资料有目的地展开寻找。
  始于一见钟情。“我就发现它们太‘上镜’了,这是谁给它们设计的,穿这么好看的‘衣服’?”透过镜头,吴戟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来自大自然的生命活力。他拍到夜鹭,远看酷似企鹅,穿着墨绿色的“衣服”,蹲在水边觅食。后来他知道,夜鹭俗称“中华田园企鹅”。“早些年在江边哪看得到!这两三年,老江桥下面到处都是”。
  在吴戟的鸟类“户口簿”上,观察总结特别有说服力:一是鹭类北上,白鹭、苍鹭在太阳岛畔营建繁殖地;二是江鸥集群暴增,松花江核心区从零星觅食者升级为万鸟结集的“航空港”;三是物种繁多,包括赤麻鸭、秋沙鸭类的野鸭频频在城区出现;四是珍稀物种东方白鹳连续3年造访野鸭湖。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变化集中于近三年——与哈尔滨加速推进的湿地廊道建设、马家沟生态治理等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形成时空呼应。
  吴戟印象最深的是宣化桥和军工桥段的“老友记”:每年清明,必有同一对赤麻鸭夫妇准时归来,在同一个地方归巢,在马家沟附近找鱼吃。“这说明,它们非常认可这个地方”。
  鸟儿为何不怕人
  解密“城市共生密码”
  吴戟拍的哈尔滨候鸟视频,在网上“出圈”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拍得够近”。在网友看来,吴戟镜头里的鸟跟印象中的不一样,“肥美、傲慢,走路大摇大摆的,不认生”。
  事实上,看起来特别近的鸟儿,实际拍摄距离10多米开外。吴戟以前觉得,野生的鸟儿肯定都敏感、警惕性强,不像城市中的鸟见惯了人。
  实际“接触”下来,他发现“想多了”。“刚开始拍的时候小心翼翼,很快发现野鸭、白骨顶鸡……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吴戟说,“人都快到跟前儿了,它都看到你手里的相机了,顶多‘闪’一下身子,然后继续大摇大摆往前走,头都不带回的。”
  候鸟的避障功能非常强大,但吴戟镜头里,这些来哈尔滨的候鸟,没有太多领地意识,看起来十分有安全感。在“野鸭湖”,鸬鹚一片一片的。吴戟每次拍,它们甚至直接飞到镜头前“抢位”。
  尽管没有精确系统的统计,但近3年来,吴戟镜头里来哈尔滨的候鸟数量明显越来越多,且在市区分布的区域越来越广。很多外地网友点赞他的视频:哈尔滨生态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
  在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许青教授看来,民间记录的珍贵性在于对科研监测时间点的补充。吴戟持续拍摄的苍鹭筑巢周期、鸬鹚越冬轨迹等民间数据,为评估城市生态修复效果提供了独特视角。哈尔滨近年候鸟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充分说明黑龙江湿地自然保护区类型多样化,特别是哈尔滨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江中鱼虾食物的丰富、适合鸟类居住的环境,使得像东方白鹳这样的珍稀物种,在哈尔滨也能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因此,在城区内,鸟类爱好者观察到候鸟的机会越来越多。
  在吴戟的“冰城候鸟图鉴”中,“野鸭湖”是每年春天候鸟集中的水域。因为开化最早,很多候鸟早早聚在这里。江鸥则夏秋集中在松花江道里与道外的江滩,因为它们要集合准备南飞。
  这都是吴戟“侦察”到的候鸟习性。他还透露一处观测点:黑龙江科技馆后面有一片树林,那儿少有人出入又离水域近,成了鹭鸟的繁育地。“它们很会选地方,那儿就像一个盆地,好多鹭类住在那里。”
  2024年11月中旬,吴戟连发多个帖子。因为快结冰了,他替这些“磨磨唧唧”的江鸥着急:“都这时候了,咋还恋恋不舍呢?还想看冰雪大世界咋的?”搞得全国网友跟着乐。吴戟观察总结它们迟迟不走的原因:“它们在哈尔滨这边比较贪吃。”
  人在摸鸟的习性,鸟也在摸人的习性,这是人和鸟的双向奔赴。(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