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春
2025 年开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 2》)以其震撼的视听效果、跌宕起伏的剧情,在海内外掀起了观影热潮,登顶全球动画影片榜首,票房已突破150亿元,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和划时代里程碑。这部影片基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进行大胆创新,从美学、建筑、音乐、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从场景到角色、从情节到精神内涵,全方位融入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通过多维度的文化符号完成了传统神话的现代转译。它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文化自信的叙事实验,不仅让国内观众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也为全球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彰显出丰富的文化含金量。深入剖析影片中的中华文化元素,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成功背后的文化驱动力,以及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
角色形象与传统艺术融合的造型之美
行当角色分类的借鉴。《哪吒 2》中的人物造型巧妙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行当角色分类模式。例如太乙真人,大腹便便、憨态可掬,其形象类似戏曲中的丑角,通过夸张的体态和幽默的言行,为影片增添了许多喜剧色彩,同时也符合传统观念中仙人不拘小节、随性自在的形象设定。申公豹则是典型的反派扮相,面部线条冷峻,眼神犀利,其形象特点与戏曲中的净角有相通之处,以鲜明的特征展现出角色的性格与立场,让观众从角色的外在造型就能初步感知其内在特质,这种借鉴使得角色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绘画艺术风格的呈现。影片中的场景设计大量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风格,如年画、水墨画、工笔画等,使得影片的画面充满了东方韵味。影片在人物设计上融入了中国年画的艺术风格。哪吒的造型色彩鲜艳,以红、黄为主色调,红色象征着热情、勇敢与活力,黄色代表着尊贵、希望,这与年画中对色彩的运用习惯一致,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增强视觉冲击力。同时,人物服饰和装饰上的图案细节丰富,如哪吒服饰上的火焰纹、敖丙身上的龙鳞纹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寓意,火焰纹象征着哪吒的火爆性格与强大力量,龙鳞纹则彰显敖丙的龙族身份,如同年画中各种吉祥图案寄托美好愿景一般,强化了角色的文化符号意义。影片中的“天宫”场景设计,借鉴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与色彩搭配,营造出了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使内容和形式的表达始终保持统一的东方美学特色。
场景构筑彰显东方美学意境
虚实相生的美术概念。电影中的诸多场景完美诠释了中国美术里虚实相生的概念。在表现哪吒与敖丙在混沌之地的对决场景时,画面中云雾缭绕,混沌之气弥漫,实体的人物与虚幻的云雾相互映衬。云雾的缥缈虚幻既营造出神秘、宏大的氛围,又巧妙地弱化了场景的具体边界,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超越现实、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世界。这种虚实处理方式,避免了画面的过于具象和繁杂,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视觉语言,传达出东方美学追求的空灵、含蓄之美。
阴阳互补的设计逻辑。哪吒与敖丙的关系在场景及色彩设计上运用了阴阳互补的逻辑。哪吒代表火,与之相关的场景常以红色为主色调,炽热的火焰环绕,象征着他的热烈、冲动;敖丙代表水,其所处场景多为蓝色调,冰冷的海水涌动,展现出他的冷静、沉稳。红与蓝、火与水,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如同阴阳两极。在两人合作对抗强敌时,红蓝色彩交织融合,水火元素相互配合,暗示着阴阳调和、刚柔并济的东方哲学思想,使观众在视觉享受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中阴阳观念的独特魅力。
场景中的历史建筑支撑。无量仙翁居住的玉虚宫,是太极八卦阵形态的建筑群,其建筑形态应该来自陕西汉中的天师堂建筑群;玉虚宫的建筑细节也是各有出处,屋脊两端有两只大鸟站立,叫鸱吻,原型取自唐昭陵的鸱吻,是唐代建筑上的经典元素;玉虚宫屋脊的造型还模仿了宋徽宗的《瑞鹤图》,仙鹤翔于屋顶寓意祥瑞。仙鹤与屋脊的造型则借鉴了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玄鸟形象,这些元素均出自我国古代商周时期出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上。玉虚宫的建筑风格既有传统宫殿的对称庄严,又有飞檐翘角的动态飘逸,有明显的汉长乐宫、未央宫的影子,体现一种雄浑威严和古朴壮丽之美。
陈塘关的建筑造型主要采取我国汉代的建筑风格:高台、斗拱、巨大的屋顶和飞檐;陈塘关的城门和门楼都有着汉阙的经典特征;陈塘关内的民居则与汉画像中的汉代民居十分相似。
配乐中的民族音乐烘托。宝莲盛开时那段空灵肃穆、洗涤心灵的吟唱,是来自贵州黔东南地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这是一种有2500多年的历史,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艺术,以“众低独高”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享誉海内外。电影音乐将金属打击乐器与侗族歌者空灵奇幻的音色融合,为电影注入了全新的灵魂。当天元鼎落下的时候,响起了蒙古族的“呼麦”,犹如远古兽音,极具穿透力和威慑力,给人神秘的威严感。“呼麦”是我国蒙古族独有的音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外,电影音乐中大量使用了民族乐器来做配器。根据电影音乐主创介绍,电影主旋律用了八只唢呐来推进故事,电影中代表力量的哪吒,他的叛逆执着、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服输劲儿,伴随着高亢嘹亮的唢呐一起释放,一下子将情绪推向了高点。龙王变人形的那段背景音乐也因角色不同而变化,非常精彩:东海龙王敖光的配乐用的是中国传统乐器箫,西海龙王敖闰配乐用了吟唱,南海龙王敖钦配乐用的是京剧武场的锣鼓点,北海龙王敖顺用的是二胡,这些不同的民族音乐的配器,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命运。最具幽默意味的是土拨鼠出场那段音乐竟然用的是大三弦,还加入了模仿动物啼叫的埙声和特色鼓声,憨厚笨拙里带点狡黠。整部电影给人一种中华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展演的感觉。
细节上的历史积淀。本片中很多细节都有着中国传统美学符号和象征美学意境:两只结界兽,源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大面具和青铜鹰形铃。本片为了强调背景使用了大量的商代青铜器纹样元素,天元鼎上的花纹是非常精巧和繁复的,这些图案是来自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的,如饕餮纹和云雷纹,李靖和殷夫人的铜胄身甲上也有着象征权威和力量的饕餮纹;还在张贴的告示上直接使用了商朝的大篆字体。作为火属性的“魔丸”哪吒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火焰纹的元素,哪吒浑身上下都是火焰纹的造型。火是五行之一,火焰纹属于帝冕服十二章纹之一,多象征光明力量。哪吒头上的火焰纹来自敦煌壁画上的火焰纹,给人一种神秘力量感。莲花作为影片的主要线索多次出现,全片最主要的法宝之一七色宝莲,是用来为哪吒和敖丙“重塑肉身”的,其形状取自我国汉晋时期博山炉。哪吒服饰上的莲花纹样和太乙真人的莲花宝座都是莲花纹样意象。莲花纹也是中国美学中最重要的图案之一。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因受佛教的影响,莲花纹开始渗入到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的标志性纹样之一。影片中还有大量的云纹出现,复活哪吒的茧,花瓣上隐含的云纹,是典型的唐朝云纹,象征生生不息。整部电影为了彰显中式美学,还直接使用了一些文物的原型来呈现:如宴席上的杯子,李靖泼敖丙用的酒杯,都是商朝用的酒具陶觚;哪吒生日宴会上的酒罐、太乙真人喝醉酒误事的酒罐,原型是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彩陶罐,细节中融入史前工艺特色,距今已有5800多年历史;殷夫人手中那把锋利的青铜剑,其原型就是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剑;东海龙王敖光用的兵器龙牙刀造型借鉴了商朝龙纹刀,还融合了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敖丙用的武器叫盘龙冰锤,原型是擂鼓瓮金锤,隋唐时期的李元霸用的就是这款兵器。诸如此类,影片的很多细节都有真实出处和历史的积淀。
“救命药单”里的中医守护。陈塘关大战后出现不少伤者,李靖写下药材清单,恳请申公豹代购送回。有细心观众整理出清单上共九味中药:三七(田七粉)、蒲黄、茜草、冰片、血竭、红花、当归、苏木、马钱子。这九味中药,根据中医专家的分析,可以搭配出五种经典的组合:三七、田七粉是同一药材的不同形态,是止血、活血、化瘀的“双子星”,古语云:黄金易得,三七难求,俗称“金不换”。蒲黄、茜草是凉血止血、化瘀止痛的“姐妹花”。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是中药中“薄荷味急救包”;血竭是武侠小说中“金疮药”的主要成分,这两味药是消肿止痛的“梦幻组合”。红花,能缓解跌打损伤带来的瘀血肿痛;当归堪称“血虚救星”,它俩搭配是补血活血的“黄金组合”。苏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马钱子,通络强筋、散结止痛、消肿解毒,二者的组合是活血止痛的“猛将”。从这九味中药五种配伍的功能主治来看,非常符合当时陈塘关大战后军民受伤惨重的用药实际,也可以说是“救命药单”。几千年历史的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护佑华夏民族几千年健康,在本片的细节中得到体现。
神话故事演绎中的传统价值观
儒家“仁爱”与“勇毅”精神的具象化。“爱”贯穿《哪吒2》全片。哪吒父母对他的亲情之爱深沉而无私,殷夫人那句 “和你度过的每一天,娘都很开心,娘从来没有在乎过你是魔是仙,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将亲子间无条件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李靖夫妇对陈塘关百姓的大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哪吒走向正道,展现出儒家 “仁者爱人”的思想。哪吒在爱的滋养下,有了勇气与底气,从“魔童”成长为守护陈塘关、拯救苍生的“守护者”,践行了“仁者必有勇”的理念。他不顾自身安危,与邪恶势力战斗,这种勇毅并非盲目冲动,而是源于对家人、朋友和百姓的爱,是儒家仁爱精神驱动下的勇敢担当。
打破常规的“叛逆”与儒家进取精神。哪吒看似叛逆的行为,实则反映出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进取精神。他拒绝被“魔童”身份定义,不向命运低头,凭借“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冲破外界的偏见与不公。儒家修身养性之道旨在培养独立人格与主见,哪吒的行为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他不为他人眼光所束缚,不愿被“贴标签”,坚定地追求自我价值,闯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与孔子本人及儒家学说中提倡的不为世俗、权势所屈服的精神相契合。
家庭观念与亲子关系的新诠释。影片对传统家庭观念和亲子关系进行了新的诠释。儒家强调 “孝悌”,但在《哪吒 2》中,亲子关系不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哪吒与父母的关系在经历波折后愈发亲密,敬与爱成为亲子关系的核心。从哪吒起初与母亲告别时羞于拥抱,到殷夫人临死之际两人紧紧相拥,这一变化展现出亲子之间表达爱意的方式从含蓄走向直接。电影引导观众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构建更加健康、平等、充满爱的亲子关系,传承了家庭观念中亲情的内核,又适应了时代发展对亲子关系的新需求。
道家“顺应自然”与“自我救赎”思想。道家思想在影片中也有体现。哪吒出生即为魔童,身负天命,但他并非完全顺应这一既定命运,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探索自我,寻求突破。这种对命运的抗争看似与道家 “无为”相悖,实则是在有限的“无为”中实现大“为”。哪吒在经历磨难后,逐渐放下内心的执念,回归到一种纯真、质朴的状态,如同道家所倡导的 “返璞归真”。例如,他不再纠结于自己的魔童身份,而是专注于当下的行动,用自己的力量去守护身边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救赎,达到了一种与自然(命运)和谐相处的境界,即遵循内心的本真,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佛家“因果”与“慈悲”观念的渗透。影片中蕴含着佛家的因果报应观念。东海龙族因过去的过错被囚禁于海底炼狱,承受着苦难,这是因果循环的体现。而哪吒在成长中逐渐领悟到慈悲为怀的重要性,他对曾经敌对的敖丙伸出援手,放下仇恨,体现了佛家的慈悲精神。同时,万物有灵的观念也有所展现,影片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生灵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平等与尊重。当哪吒放下对自身命运的执念,接受现实并努力改变时,也是对佛家 “放下执念,众生皆有佛性”思想的一种诠释,即无论出身如何,只要心怀善念,皆可实现自我解脱与救赎。
文化含金量带来的广泛影响与价值
国内文化认同的强化。《哪吒2》凭借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在国内引发了强烈的文化认同。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看到熟悉的文化符号、感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力量,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影片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让他们重新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了文化自信,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教材,促进了文化在代际之间的传承与延续,进一步巩固了民族文化的根基。
国际文化传播的成功范例。在海外市场,《哪吒2》虽然在初期遭遇了一些国家排片抵制,甚至是禁止上映等不公正待遇,后来随着《哪吒2》的如潮好评和要求上映的呼声日益增高,壁垒逐渐被打破,欧洲37国即将上映,东南亚的发行权竞价达到原价6倍,在已上映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创下华语电影观影人数和票房纪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成功范例。影片中的东方美学意境、独特神话故事、炫彩科幻特效场面以及家庭、亲情、友情、责任、担当等普世价值的东方表达等,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通过电影这一国际通用的艺术语言,中华文化跨越了地域和语言的障碍,让世界感受到了其独特魅力。这不仅提升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证明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强大生命力与竞争力。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哪吒2》的成功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它表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打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立足本土文化,以优质的故事内容为核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的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诉求。同时,注重文化产品的品质提升,无论是角色塑造、场景设计,还是细节处理、主题表达,都要精益求精,用匠心打造,以真心唤真情、以共情促共鸣、以口碑赢市场,以高质量的作品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