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在这个集材料、航天、物理、计算机、数学等多学科深度融合、以基础性研究为代表的交叉团队中,有一半以上师生使用过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的器件离子辐照研究系统,并在极端环境材料和器件机理研究、软件验证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在《IEEE核科学汇刊》等领域知名期刊发表。
“申请使用平台的校内外用户非常多,机时也很珍贵,所以每一次试验对我们来说都非常宝贵。”杨剑群说,“希望未来能够通过一流的平台产出更多一流的成果,为我国航天技术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从大科学设施产出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断——2月28日,哈工大生命科学中心陈政课题组在糖脂代谢稳态整合调控和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刊发于世界权威学术期刊《科学》。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持续促进学术成果对科学研究、科技发展作出原创性、引领性贡献。
1+1>2,协同创新促进高技术发展
通过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一场跨越校际合作开展的地球磁层的磁场重联、哨声波与粒子相互作用等空间重要物理过程的实验研究正在展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全明是装置的深度使用者,“以前我们只能通过几十公分的小装置完成相关验证,而这里的装置尺寸大上几十倍,我们能够研究更复杂的物理过程,这是小型装置无法实现的。”陆全明感慨地说,“大科学的‘大’开拓的不光是我们的研究成果,更是我们的研究思路。”
“在这里,我们和陆全明教授团队共同首次实现了地球磁层顶重联过程的地面模拟和确认。这座装置的建成,不仅推动了科学研究的突破,也促进了校际合作的深化。”哈工大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鄂鹏说,“我们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将空间探测、地面实验和理论仿真3种研究手段高效融合。”
通过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形成的合作,不仅催生了一批高水平技术,还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与培养。陆全明教授的多名学生毕业后加入哈工大,继续从事相关研究,成为校际合作的生动注脚。
目前,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已经促成哈工大与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为携手加快在重要领域技术攻关、在战略性领域取得更多更大突破创造条件。
1到100,开放共享连接全球科学
谢尔盖·阿帕腾科夫教授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从事空间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研究已近20年。这座位于中国东北的“地面太空实验室”让他耳目一新。
“这里让我看到了地球与太阳相互作用的‘迷你宇宙’。” 谢尔盖这样形容他的实验体验。他所在的团队利用装置模拟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的相互作用,研究磁重联这一空间物理中的关键现象。“在太空中,我们只能依赖卫星数据,捕捉到的是瞬间、不可重复的自然现象。而在这里,我们可以精确控制实验条件,重复验证每一个猜想。”
作为国际用户,谢尔盖对装置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里不仅是一个实验平台,更是一个国际合作的枢纽。我期待更多全球科学家来到这里,共同探索宇宙的奥秘。”
这座“地面空间站”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象征,更是全球科学家共同探索宇宙的“地面桥梁”。正如谢尔盖所说:“我会毫不犹豫地将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推介给周围的同行们。在这里,宇宙的奥秘触手可及。”
“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还要做好从1到100的推广。”李立毅表示,大科学装置具有科学和工程双重属性,担负着原始创新策源地、基础研究先锋队的使命。未来将进一步统筹更新大科学装置方案,提升其对基础研究、国家战略、高技术发展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服务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