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地面空间站”孵化未来太空科技

一年来为千余型宇航元器件研发提供测试服务,支撑我国多项重大航天工程顺利实施

字数:797 2025年03月13日 要闻
  300MeV质子重离子加速器。
  ■李双余 刘培香 本报记者 纪天伟
  “自2024年2月通过国家验收开始正式运行一年多以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黑龙江省政府以及哈尔滨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从建设期平稳过渡到开放运行期,至今已累计服务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在内的150余家用户,为1000余型宇航元器件的研发提供测试服务,支撑我国多项重大航天工程顺利实施。”哈工大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立毅说。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是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建设,可以在地面模拟真空、辐照、弱磁等9大类太阳系常见空间环境因素和效应,是面向全球开放共享的基础科学研究平台。这座被誉为“地面空间站”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恰似一片孕育创新、科技、人才和活力的沃土,正结出一颗颗丰硕饱满的果实。
  从0到1,产出原创性引领性科学成果
  通过“地面空间站”中的空间磁环境模拟与研究系统,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开展了一项突破性实验:在近零磁场环境并复合-20℃至130℃的极端温度范围内,微生物连续生存7天并成功存活。这一成果在国内尚属首次。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湘说:“零磁场环境与无磁高低温装置构建了多因素耦合的极端域外环境,对探寻生命起源与域外生命问题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与肖湘教授不同,对于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极端环境材料和器件技术创新中心团队来说,这座“地面空间站”真的建到了“家门口”。团队研究员杨剑群说:“我们团队从始至终都在深度参与大科学工程建设的相关工作。在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建成之前,我们有一些重要急需实验需要到外地甚至是国外去做。现在有了‘家门口’的‘地面空间站’,不但开展科研更方便了,而且装置的先进性和稳定性为我们极端环境与效应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以及团队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