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宝爸宝妈轮流孵化小企鹅。
小企鹅用嘴啄破蛋壳。
小企鹅用头顶开蛋壳。
小企鹅身体出来了。 本报记者 万佳
3月2日,黑龙江冰雪天使、哈尔滨城市旅游IP“淘学企鹅”“出差”佳木斯,引来众多游客和当地市民的围观。实际上,这只是“淘学企鹅”省内“出差”的一站,冰雪季至今,哈尔滨极地公园的企鹅足迹遍布大庆、齐齐哈尔、绥化等多地。今年还将有30只企鹅常驻大庆、齐齐哈尔,为当地文旅注入新活力。正是因为哈尔滨极地公园企鹅孵化繁育技术的不断探索,让更多企鹅宝宝走出哈尔滨,走向全中国。
从去年11月开始,哈尔滨极地公园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企鹅出生高潮期。2025年1月新年第一只出生的巴布亚企鹅在万众期待下破壳而出。这只小企鹅不仅是极地公园大家庭中的新成员,更是极地公园原创文旅IP、“淘学企鹅”的原型家族巴布亚企鹅新成员。“当企鹅蛋里发出叽叽的叫声,这就说明小企鹅要出来了。”哈尔滨极地公园生物部副经理陈会海说,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小动物破壳应该是先露出小脑袋,但实际上,小企鹅破壳是先出小脚丫。它先用嘴在蛋壳的中间部分啄一个小圆圈,再用它的小脚丫一蹬,蛋壳被踢破,企鹅宝宝就顺利出来了。
从2006年开始,哈尔滨极地公园就开始了企鹅繁育科研的攻关之路。2007年,哈尔滨极地公园企鹅繁育中心成功繁育了世界首例内陆城市的南极企鹅,实现巴布亚企鹅人工孵化,幼崽成活率显著提升。2021年,该中心成功孵化多只巴布亚企鹅幼崽,并通过社交媒体公开小企鹅成长记录。如今,哈尔滨极地公园拥有数支科研繁育团队,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为哈尔滨文旅IP“开枝散叶”保驾护航。
南极环境 人工模拟自然繁育
早在半年前,企鹅孵化技术人员就开启了“操心爹妈”模式。首先,为了刺激企鹅自然繁殖行为,工作人员把极地公园企鹅驯养区模拟成南极环境,馆内温度严格控制在-5至0摄氏度,光照周期模拟成南极夏季和冬季交替,确保企鹅在冬季进入繁殖阶段。
在饲养过程中,驯养员会对企鹅进行体检筛查。“我们会对那些适龄、体质比较好的企鹅多加留意,有心促成它们的好姻缘。”陈会海说,由于企鹅都是自由活动,缺乏一对一配对的环境,我们只能人为为它们创造条件。我们采取的办法就是把几个适龄的雄性、雌性企鹅组成一个小团队,让它们一起活动。企鹅跟人类一样,它们在选择伴侣的时候也互相挑选,从体态、身高、外形等方面互相观察。在共同的活动中,一对对企鹅逐渐看对了眼。当选到心仪的对象时,它们会一起筑巢。
在自然界,企鹅夫妇会用嘴叼石头筑成巢,在相对温暖的环境中抚育下一代。“因为大部分企鹅都在同一时期进入孵化阶段,很多对企鹅夫妻都在同时筑巢,这时候就会发生许多有意思的事。”陈会海说,比如有的企鹅比较懒,不愿意远道搬运石头,就到附近别的企鹅窝里偷石头。当另一只企鹅发现自己家的巢被偷了,就会找偷石头的企鹅打架。为了防止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特意制作了一个个小隔板,就像办公室的隔断,这样偷石头就不方便了,减少了互相打斗误伤的可能。
当雌性企鹅在自己的巢里趴着不动了,就说明它已经受孕成功,开始要产蛋了。雌性企鹅产蛋的时候,雄性企鹅会站在巢边看着,防止其他企鹅来捣乱。“当雌性企鹅进入产蛋状态,我们需要随时投喂营养药、饵料,保证企鹅营养均衡,此外还要清理粪便,并随时关注它们的状态。”陈会海说,当雌性企鹅产2~3枚蛋后,它的产蛋过程就结束了。
生命护航 智能干预孵化难关
企鹅夫妇的孵化之旅需要耗时30~40天。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企鹅夫妇会以它们自己的生物钟方式来交换孵化企鹅蛋。比如,有的企鹅夫妇几个小时一换班,有的则需要一两天换一次。因为长时间趴在蛋上,企鹅的腿也会麻,刚从巢里出来的企鹅走路有点一瘸一拐,十分有趣。“有的企鹅繁殖意识比较强,一旦进入孵化状态几天也不下来,而它的伴侣这时就比较着急,想尽快把它换下来,会一直在巢前走来走去,还有脾气急的,直接上巢,两只企鹅挤在一起,谁也不下来。”陈会海说,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通常会进行人为干预,把一只企鹅抱出来。
2024年哈尔滨极地公园第一只小企鹅的出生可谓一波三折。它的爸爸188号企鹅和妈妈193号企鹅第一次孕育下一代,没有经验,孵到一半就放弃了。“这样的新手爸妈特别多,有的是企鹅妈妈走了,企鹅爸爸孵化到底,有的是爸爸妈妈都走了,谁也不孵化。”陈会海说,这种情况特别考验驯养师的水平和能力。经验丰富的驯养师会把已经受精但没有企鹅孵化的蛋悄悄放到比较靠谱的企鹅夫妇巢里。在自然界中,企鹅如果孵化2个蛋,只能活一只,人工孵化会增加孵化的成功率。
在孵化的时候,企鹅会把蛋收入自己的孵化囊里,让蛋保持一定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看见蛋中的胚胎在动,甚至用肉眼就能看见嘴、翅膀、身体,感觉到生命的律动。”陈会海说。
破壳成鹅 科技赋能新生奇迹
根据企鹅胚胎发育情况,工作人员会预估企鹅宝宝出壳日期,并在企鹅宝宝破壳之前把它放到育雏箱中,观察它出壳的过程。“这么做的目的是因为外界环境太冷了,刚出生的企鹅宝宝浑身湿漉漉,有可能会冻死。”陈会海说。
当听到企鹅宝宝的叫声,这就意味着企鹅宝宝已经开始呼吸,要为出壳做最后的努力。“如果是健康的企鹅宝宝,它会很有力地把壳啄破。啄的时候很有规律,它会在蛋壳的中间啄一个小圈,小脚丫一蹬就出来了。”陈会海说,每只企鹅出壳情况不一样,一些体力比较弱的我们会人工辅助破壳,帮助它出来,然后在保温箱里人工喂养一两天后方能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一般来说,一只刚出生的企鹅体重100多克,身上长满绒毛,十分可爱。
对首次繁殖的企鹅父母进行辅助育雏培训,必要时由保育员介入喂养。小企鹅是反刍喂养,企鹅爸爸妈妈会把消化完的食物变成食糜喂给小企鹅吃。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它就会长成与大企鹅一样大小,并且把绒毛褪去,长成跟爸爸妈妈一样的漂亮羽毛。
十年育羽 顶流IP成长密码
2025年过年期间,陈会海和团队成员与往年一样,又是与新生企鹅宝宝轮值过年的模式。“每个小生命个体都不一样,我们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个性化饲喂。”陈会海说,每年在实践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会研制适合的解决方案。随着企鹅孵化越来越多,孵化技术每年都在进步。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驯养师要精准判断发育到什么时期,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工辅助措施。比如在企鹅孵化前,工作人员要观察识别哪些蛋是受精蛋,哪些则不是,把没有受精的蛋从巢中取出。如果遇到企鹅弃孵的情况,还要迅速为它们找到靠谱的“代孵爸妈”。如果选择不恰当,企鹅会出现拒绝孵化的情况。工作人员只能再找一对夫妇,而这中间的中转也可能造成受精蛋孵化中止。
在孵化过程中,工作人员会根据每个企鹅身体不同消耗情况进行选择性投喂。孵化期间,因为企鹅长时间趴着,运动量不大,食物摄入量明显减少。当小企鹅出生后,它们才会大量进食。
破壳也是企鹅孵化的难关。如果企鹅不会呼吸,没有呼吸到氧气,就会憋死在壳里。这时就需要驯养师及早发现问题,并提前介入,人工辅助破壳,帮助企鹅宝宝呼吸到第一口空气。
2013年陈会海从东北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极地公园从事企鹅孵化科技攻关,如今他的团队已经成长为企鹅等动物繁殖方面的行业技术领先团队。“除了企鹅,我们还做过北极狼等动物的繁殖。目前,我们正在模拟企鹅孵化的过程,力争在未来打造一个人工孵化囊。”陈会海说,我们的目的就是提升企鹅孵化率,让更多的企鹅宝宝通过我们的努力健康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