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滕林彤
国际传播工作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重要对外窗口,也是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舆论格局的前沿斗争阵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些重要论述精神,是新时代新征程讲好中国故事、创新对外传播工作、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举措。
成功举办第九届亚冬会是黑龙江省深入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实际行动,更是展示后冬奥时代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每一块金牌的背后,既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进步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缩影,充分彰显了新时代的中国力量和龙江力量。要以成功举办亚冬会为契机,面向世界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讲好龙江版中国故事、传播龙江版中国声音,让其成为世界读懂中国、读懂黑龙江、读懂哈尔滨的桥梁,作为东道主,我们搭建了展示中国冰雪力量的重要舞台,也要抓住彰显龙江冰雪文化和体育精神的历史机遇。
讲好中国故事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中国故事怎么讲?根本在于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我为主,融通中外。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对内凝聚民族共识,对外树立良好中国形象。中华体育精神就是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最佳案例。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中华文化和冰雪元素交相辉映,体现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运动之美,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第九届亚冬会是继北京冬奥会之后我国举办的又一重大综合性国际冰雪运动盛会,讲好龙江故事、中国故事,不仅为世界再次奉献一场精彩的冰雪运动盛会,也搭建起助力城市发展,成为亚洲各方通力合作、互利共赢的平台。
一要讲出城市之道。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强调,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上个冰雪季,哈尔滨成为冰雪旅游的“顶流”城市,在国内外的人气、热度、好评持续上升,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带动全省冰雪经济快速发展。这个冰雪季,搭乘亚冬会东风,哈尔滨冰雪旅游更是“火出国”,以冰雪之美、人文之韵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这就需要我们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格局下,持续创新表达方式,挖掘城市元素、城市标识,展示好冰雪文化特色,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人文交流活动,彰显城市从容自信、开放大气的新形象。
二要讲出竞赛之魂。体育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举办亚冬会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举措、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把哈尔滨打造成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先行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区、后冬奥国际冰雪示范区的重要机遇。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上,我们多年来一以贯之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第九届亚冬会实现历史上首次比赛场馆及配套设施改造建设、测试赛及正赛期间100%绿电供应、冰上项目5个场馆全部利用原有场馆及设施升级改造完成等等,彰显“绿色”“廉洁”办赛理念。在此契机之下,持续巩固和扩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冰雪赛事+文旅+装备制造+消费”全产业链发展都有利于向世界呈现亚洲冬季运动的新面貌。
三要讲出运动之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就点赞奥运健儿:“你们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看到了中国开放包容、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锐气和底气。”胸怀大局、勇担使命的亚冬健儿同样是中国理念、龙江精神的有力践行者,他们把文化自信不断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是体育道德风尚和新时代中国形象的“传播器”,来到中国的外国运动员、记者、游客,他们手中的镜头,成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发声器”。运动员通过沉浸式与场景化的表达,让亚冬故事的国际传播更加多元与生动。
讲好中国故事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赢得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考察调研时强调:“要通过办好这样的大型国际赛事活动,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文化传播力、新闻影响力、国家软实力。”这也为我们办好亚冬会,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国际传播,最终要靠效果说话,要看国际受众有没有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有没有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不能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眼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并做好应对国际传播的斗争准备,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
一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话语体系是一定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系统的理论、思想等通过相关概念和表达方式作出的阐释,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之争。叙事体系则是叙事主体、叙事文本、叙事技巧、叙事逻辑等。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思想资源,把传播好、宣介好这一思想作为首要任务。以成功举办亚冬会为契机,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同时,既注重话语和叙事的联动,又强化理论和舆论的结合,既“陈情”又“说理”,既“播术”更“传道”。引人入“道”,启人悟“道”,充分展现亚冬会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二要以精准传播增强亲和力和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实践证明,越是能够精准切入受众熟悉的场景,以直观、形象的表达淡化“宣传”色彩,越容易引发共鸣。体育赛事能为观众带来强有力的情绪价值,再沉淀为一种爱国情怀、一种自我内在挑战的情感等,感性和理性交融其中。这就需要提高知内知外的能力,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和传播,依据受众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差异性“对症下药”“入乡随俗”。与此同时,必须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把握数字时代的传播特点,深入研究网络平台上的国际传播规律,善于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做到精准施策和精准传播,推动国际传播信息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个体快速有效连接。
三要以舆论引导提高斗争针对性。当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需求等领域都发生着深刻转变,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主流媒体要知责担责,不断提升热点报道和舆论引导的引领性、方向性、前瞻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处理好“攻”和“守”、“软”和“硬”、“斗”和“和”等关系。打好分析研判当下国际形势、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完善风险预案等“组合拳”,主动设置议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加强对一线人员风险意识的培训,更好应对各种舆论“碰瓷”事件的处置,避免舆论风波干扰。
深化交流互鉴,在与世界文明对话中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坚持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使命,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开放包容、平等互鉴的文明对话,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的广泛理解认同,以文化之力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遭遇各种挑战的形势下,各国协同联动,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紧密携手,“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的哈尔滨亚冬会口号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共同寄托着全亚洲共赴未来、共襄盛举的愿景,团结友好的“朋友圈”“伙伴群”越扩越大,也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一要尊重不同文明的平等地位。文明具有多样性,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各种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才得以让人类文明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明确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和原则。我们要以成功举办亚冬会为契机,继续深化交流互鉴,以平等、包容、友爱的视角看待和而不同,用欣赏、互学、互鉴的态度对待多种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增进对不同文明价值内涵的认知和理解,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各国文明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要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积极拓展国际人文交流版图,不断延伸触角和拓展广度,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推动“全员媒体”“人人传播”,不断扩大国际舆论朋友圈。要支持中国媒体、智库与国际同行开展形式丰富、渠道多样的交流合作,与西方国家媒体对话,请他们亲眼看看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全方位体验中国各地生活,用深入的交流对话修正偏见、加深了解、增强互信。我们要传承亚冬理念,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既开放自信又谦逊谦和的“尔滨”面孔、中国面孔,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