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冬会开幕式分会场烟花秀。“哈报手机记者” 陶滨摄
本报记者 张焱 刘姝媛 刘首辰 王冠
日前,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圆满落幕,哈尔滨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如何通过发展赛事经济延伸亚冬效应,冰雪比赛场馆如何发挥最大效能,哈尔滨如何以亚冬会为契机提升冰雪体育教育水平等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出席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的市政协委员多维度建言献策,希望哈尔滨在“后亚冬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市政协委员侯建鹏建议:
把“赛事遗产”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
背景
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打造了一批一流的冰雪运动场馆。大型赛事后场馆的可持续运营一直是全球性难题。各类比赛场馆既要发挥其专业价值,服务竞技体育,也要融入城市发展脉络,成为推动全民健身、文旅融合、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推动其从“赛事遗产”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将亚冬会场馆打造成“永不落幕的冰雪大舞台”,为全球大型体育场馆利用提供“中国方案”。
建议
(一)立足冰雪核心功能,延伸多元业态。与国际冰雪组织合作,申办国内外高水平赛事,保持场馆专业属性。向公众开放场馆资源,推出分时段、分区域的“惠民体验”政策,开设滑冰、冰球、冰壶等大众培训课程,降低冰雪运动参与门槛。打造青少年冰雪运动训练基地,与学校合作开展“冰雪进校园”活动。创新“冰雪+”复合场景,将场馆融入城市旅游线路,开发“冰雪场馆参观+赛事体验+文化展览”一体化产品,结合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等景点,形成特色冰雪旅游IP。利用场馆空间举办冰雪装备展、冬季运动产业论坛、冰雪艺术展等,吸引企业投资和游客消费。在场馆内设置冰雪主题艺术装置、沉浸式光影秀,策划冰上舞台剧、音乐节等文化活动,增强场馆吸引力。
(二)破解季节性限制,实现全周期运营。采用可拆卸式保温材料、高效制冷系统和人工造雪技术,延长冰雪场馆的运营周期。开发“冬冰夏用”模式,夏季通过铺设仿真冰面或开设轮滑、陆地冰球等项目,维持场馆利用率。部分场馆可设计为可转换结构,非雪季转型为会展中心、演艺场馆、全民健身中心等。
(三)强化科技赋能与绿色转型。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能耗监控、设备智能维护和预约系统优化,降低运营成本。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制冷剂,减少碳排放。建立冰雪融水回收系统,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四)构建市场化运营机制,激发活力。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国际知名冰雪场馆管理团队,或与国内成熟运营商合作,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开发场馆IP衍生品、冰雪运动保险、会员制服务等,拓展收入来源。
(五)强化政策保障与区域协同。制定《后亚冬会冰雪场馆运营专项规划》,明确场馆功能定位与责任主体。出台税收减免、场馆运营补贴等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冰雪产业。
联合东北三省其他冰雪资源富集城市,共建“中国冰雪走廊”,联合推广冰雪旅游线路与赛事IP,实现资源共享。借鉴挪威利勒哈默尔、韩国平昌等冬奥城市的场馆再利用经验,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展人才培训和项目对接。
市政协委员高新红建议:
发展赛事经济 延伸亚冬效应
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开幕式并宣布开幕、发表重要致辞,对发展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经济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哈尔滨冰雪运动的重要位置、冰雪文化的鲜明特质和因地制宜发展冰雪经济的实践价值。如何放大亚冬盛会牵引效应和积极影响,推动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哈尔滨应秉持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开放合作、共享成果的五维向度,全面规划并大力推进冰雪赛事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世界冰雪赛事的新高地,实现冰雪赛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建议
(一)坚持“创新”引领,驱动冰雪赛事经济新引擎。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通信等前沿技术,提升冰雪体育赛事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打造“赛事+节庆”“赛事+会议”等一体化赛事文化供给内容体系,深度挖掘和展示冰城文化底蕴,开发地方特色的文创用品。总结亚冬会经验,建立完善的赛事管理体系。引入国际化、专业化的赛事管理团队,提高赛事管理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二)坚持“协调”发展,优化冰雪公共服务新体系。组织多样化的群众冰雪赛事活动。加强与社区、学校、企业的合作,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率和参与度。
(三)坚持“绿色”生态,守护冰雪资源环境新面貌。构建绿色赛事体系,实施绿色生态监管,建立冰雪赛事活动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推动冰雪旅游绿色发展。
(四)坚持“开放”合作,拓宽冰雪产业国际新视野。加强与国际冰雪运动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冰雪赛事的策划、组织和运营。加强与国际媒体的合作,引进国际知名的冰雪赛事,加强与国际航空公司的合作。
(五)坚持“共享”成果,增进赛事经济全民新福祉。推动赛事经济与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商贸会展等多元产业的深度融合。强化赛事经济成果的全民共享机制,构建赛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赛事经济人才队伍建设。
民建哈尔滨市委员会建议:
发展“后亚冬时代”冰雪体育教育产业
背景
哈尔滨在冰雪体育人才储备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发展冰雪体育教育产业,对进一步壮大专业冰雪体育教师队伍、提升冰雪体育教育水平和冰雪体育热度、促进冰雪消费扩容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
(一)加强师资培养。建立多层次的冰雪体育教师培训体系,鼓励哈尔滨本地高校如哈尔滨体育学院等开设更多相关专业课程,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开展在职教师冰雪运动专项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邀请国内外专家授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二)优化场地设施建设与运营。吸取筹办第九届亚冬会经验,进一步加大对冰雪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三)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搭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引导冰雪体育教育机构与装备制造、赛事运营、旅游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冰雪体育教育市场,推广哈尔滨的冰雪体育教育品牌和产品。制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冰雪体育教育相关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研发,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市政协委员龚岩建议:
塑造高辨识度哈尔滨品牌,激发文旅新动能
背景
哈尔滨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大都市,拥有文化、旅游、美食等丰富的城市IP资源。随着第九届亚冬会成功举办,让世界领略了“尔滨”的独特风情,但还没有形成具有鲜明特色、能引发广泛共鸣的城市IP形象。
建议
建议打造红色文化、黑土地文化等城市IP形象,塑造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城市核心名片,建立人和城市IP之间的情感纽带。深入挖掘“东北抗联文化”“闯关东文化”“黑土地文化”“机械制造文化”“金上京文化”,将城市的“精气神”高度概括浓缩于一身,提炼哈尔滨作为共和国长子、首个解放大城市的独有特征,差异化打造“红色之都”和“机械创造之城”,挖掘其中的红色记忆,积极创作戏剧、音乐、影视等经典作品。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式,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全方位、立体式营销;举办冰雪音乐会、重大冰雪体育赛事、太阳岛文化节等活动,将音乐与冰雪元素、消夏时光完美融合。同时,探索与同样具有“红色基因”的城市合作交流,共同打造城市IP,比如,与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上海开展交流活动,在“七一”建党、“十一”国庆来临之际,由官方媒体设计打造《找寻》系列直播节目,形成南北互动的良好氛围。依托冰城独特的建筑形象,从建筑地标特色挖掘、品牌形象设计、宣传推广等方面入手,结合建筑特色与城市魅力制定口号。此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打造影视创作娱乐休闲基地,创建类似“北京环球影城”样式的大型娱乐基地,推动冰雪旅游与体育、教育、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哈尔滨在国际国内各个领域的影响力。
市政协委员孙志勇建议:
将哈尔滨湿地资源打造成世界级城市中央公园
背景
哈尔滨主城区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金河湾湿地植物园、群力外滩湿地、太阳岛西区外滩湿地公园、太阳岛风景区、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及阿勒锦岛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美不胜收。若能将这些湿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造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最具特色的城市中央公园,将成为全球瞩目的生态旅游名片。
建议
对生态景观进行一体化设计,将不同的湿地公园赋予不同的功能。例如将太阳岛整体打造为休闲娱乐区和湿地教育区,设立生态科普展示中心和湿地博物馆;将阿勒锦岛国家湿地公园西部打造成生态体验区、东部打造成核心保育区,严格限制人类活动,保障湿地的原生态环境。
打造旅游品牌,开发四季游品牌,春季湿地花海、夏季水上活动、秋季红叶景观、冬季冰雪活动;打造全季品牌,进一步扩大升级冰雪大世界梦幻冰雪馆面积,将经典的冰雪景观放在室内。
对“国际级生态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推广,将整合后的湿地公园群命名为“哈尔滨国际湿地生态公园”,通过国内外旅游博览会、生态旅游论坛、社交媒体等多渠道宣传,提升哈尔滨湿地公园的全球知名度,强化线上推广。
提升基础设施与服务,建立交通连线,将各景区有效整合,采用单向循环设计,无缝衔接湿地公园、中央大街等主要景区入口,乘客下车即到景区;建设智慧旅游设施,开发多语言智能导览应用,包含语音讲解、路线推荐、生态科普等功能;建立多语言的游客反馈系统,及时收集游客的体验和建议,不断优化旅游服务和设施。
市政协委员王越颖建议:
加快发展影视产业,以影视之名点燃冰雪激情
背景
成都市通过“政策引导+场景营造”模式成功培育出《哪吒》等标杆作品,其经验值得借鉴。哈尔滨作为世界四大冰雪城市之一,文化资源禀赋卓越,冰雪科技优势显著。中央大街、老江桥等历史建筑群年均接待多个剧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等特色场景具备开发红色影视题材的独特价值。哈工大等科研机构已在极寒拍摄装备、虚拟制片领域取得多项专利。坐拥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7所艺术类高校,人才储备基础扎实。
建议
建立冰雪影视专项扶持基金,对哈市本土立项作品实施“基础补贴+冰雪题材追加补贴”机制,重点支持红色冰雪、工业冰雪等题材创作,建立相应奖励机制。建设“中国冰雪数字影都”,集成5G虚拟拍摄、LED数字影棚等前沿技术,打造东北亚影视科技研发中心。推行“冰景置换”政策,剧组使用冰雪场景可按比例抵扣场地租赁费用。建设东北影视共享服务平台,配置专业耐寒拍摄设备库,开发“冰城拍客”App实现群演调度、场地预约等数字化服务。打造24小时“影视服务综合体”,集成剧本评估、器材租赁、群演调度、后期制作、版权交易、衍生品开发等全产业链服务。与全国各专业院校建立“冰雪导演工作站”,定向培养冰雪题材创作人才,实施“青年导演冰雪创作计划”。建立“冰城影视创投中心”,为优质剧本提供“创作辅导+制作对接+宣发支持”全流程孵化。开发“跟着电影游冰城”主题线路,将防洪纪念塔等取景地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空间,建立影视场景四季转化机制。打造“冰幕电影节”品牌,创新“影视+节庆”模式,将冰雪大世界冰雕创作与影视作品宣发周期深度绑定,形成IP持续运营能力。实现以冰雪影视为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带动旅游、会展、商贸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影视文化品牌,提升哈尔滨的文化软实力。
市政协委员白铁峰建议:
制作统一规范打卡地图 更好推介旅游资源
绘制统一规范的哈尔滨市景点地图,突出各景点之间的平面分布关系,标清每个景点周围的公交地铁路线,便于游客合理规划游览路线,提升整体旅游效率;绘制统一规范的哈尔滨市美食地图,在美食地图合适位置展示美食排行榜,并对应标注特色餐馆,以专业权威的视角为游客推荐性价比高、能展现城市形象的新老特色餐馆;绘制统一规范的哈尔滨市旅拍打卡地图,避免游客扎堆、集中旅拍打卡,合理有效分流游客;将以上三本地图册在“两站一场”和热门景区固定位置发放。
市政协委员倪岚儒建议:
完善配套服务 规范旅拍打卡地标
目前,哈尔滨旅拍市场火爆“出圈”,但部分旅拍打卡点的建设存在缺乏创意和特色、难以满足年轻游客个性化需求、旅拍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挖掘特色资源,丰富旅拍打卡点。引入现代科技元素,通过虚拟换装体验,让游客在拍摄时瞬间穿越到不同时代或场景中。完善配套服务,增设更衣室、化妆间等配套设施,设立摄影器材租赁点,提升旅拍体验。加强宣传推广,举办旅拍大赛等系列活动,提升旅拍打卡地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