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融入冰雪旅游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不断创新。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让非遗技艺看得见、摸得着、有品质、可体验

“冰雪+非遗”解锁潮流密码

字数:2,819 2025年01月21日 约会哈尔滨 冰雪暖世界

  研学团队体验非遗项目。  
  非遗服饰。  
  非遗鱼皮画。  
  本报记者 万佳文/摄

  当传统技艺与现代潮流结合,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遗产”,而是能够走上国际时尚周、成为爆款文创的潮流密码。“非遗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融入我们日常的生活之美。”市非遗中心主任王镝说。
  黑龙江省文旅厅公布数据显示,我省现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42项,省级非遗429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1人。如今,很多非遗项目已经融入各种文旅项目中,比如研学旅游中有拓片、团扇、香囊、扎染、鱼皮画、女真音乐、版画等非遗项目制作体验,在景区、文创店有制作精美的非遗文创产品等。非遗正在被更多人看见,并真正“活”了起来。
  冰雪研学中非遗体验项目受欢迎
  近日,新华书城四楼“非遗印记”馆迎来一群来自缅甸的小朋友。在研学非遗讲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穿上汉服,亲手体验活字印刷。“除了活字印刷之外,掐丝珐琅、鱼皮画也都是研学活动中孩子们喜欢的项目。”该机构研学老师袁思文说,赫哲族的鱼皮画上,每一块鱼皮的色泽和纹理都不一样,孩子们制作出来的效果非常独特。还有“舀水拓画”这种技艺快速成型、制作简单,也可以应用于各种研学活动中。
  郭嘉赫是阿勒楚喀民间文学、女真音乐以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说,从去年开始,很多研学团队对非遗文化都很感兴趣,有的找到她想把更多更好的非遗项目融入研学行程中。郭嘉赫向他们提出建议,把符合黑龙江地域特色的活动融入到研学活动中。哈尔滨冰雪旅游爆火“出圈”后,很多游客来哈赏冰乐雪,同时更想深入了解和体验具有北疆特色的历史文化。在阿城区,非遗讲师给孩子们讲解金代历史文化知识,传承阿勒楚喀民间文学非遗项目,到金上京历史博物馆拓印金代浮雕铜镜,到女真音乐展馆进行女真音乐非遗体验,还开展制作版画、赫哲族鱼皮画、刺绣书签、刺绣手帕、古方香囊、彩拓绢帕等非遗项目,孩子们既学习了历史文化,又可以亲手制作独特的创意作品。
  一般来说,在研学活动中,非遗讲师每场收入与学生人数有关,对每个学生收取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非遗体验费,包括非遗手作材料费。“随着国潮风的兴起,现在越来越多具有一定基础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研学讲解活动中来。”郭嘉赫说,她也在不断吸纳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
  郭嘉赫带领团队共同为5万平方米金都古城景区策划沉浸式实景主题剧本游项目,把非遗传承的历史文化与年轻人喜爱的休闲娱乐方式结合起来,金代建筑、古风服饰、非遗技艺、非遗餐饮、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等穿越千年的文化娱乐体验,悬疑紧凑的破案迷局,错综复杂的交织路线,爆笑互动的卡点环节等等,以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
  用非遗产品讲述“哈尔滨故事”
  1月10日,在曼哈顿一楼“潮力场”举行了哈尔滨创意设计产品展览会,包括鱼皮画、木雕、雕版、冰箱贴等在内的富含哈尔滨元素的文创产品吸引了很多游客的关注。
  在非遗鱼皮展台,鱼皮画、鱼皮钥匙扣、鱼皮挂件、鱼皮耳钉项链等都充满了地方冰雪元素:亚冬会吉祥物,哈尔滨标志性建筑,雪花、鄂温克族与驯鹿,鄂伦春族与森林,赫哲族渔猎,一幅幅生活化的场景通过鱼皮画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将冰雪绘画与鱼皮相结合一直是省级鱼皮画代表性传承人石立新的创作重点,防洪纪念塔、哈尔滨大剧院、太阳岛等哈尔滨地标性鱼皮画作品是近几年的爆款产品。石立新说,她用不同颜色的鱼皮做建筑主体,按照鱼皮自然纹理巧妙绘制出建筑不同的明暗结构,尤其是用鱼皮菱形格将哈尔滨大剧院玻璃屋顶完美呈现出来。在漫天飞雪的背景下,将哈尔滨最美的瞬间浓缩在相框中。
  今年新推出的鱼皮闪金项链也很受年轻消费者欢迎。“过去对于鱼皮制品的认知一般来说是打眼一看或者上手一摸就是鱼皮的,今年我将鱼皮制品与精美饰品相结合。”石立新说,第一款作品用合金做托、用水晶做面,先将鱼皮经过美化、洒金、描金、染色等工艺处理,再把水晶覆盖在剪好的鱼皮上,经过水晶的折射,鱼皮画面就显得特别好看。后来她又把产品升级,项链材质是925银镀白金,托也是银质的,非常精美。鱼皮项链、手链、耳钉组成的鱼皮首饰三件套先后入选冰城伴手礼、深圳文博会百件文博会礼物、龙江礼物银奖,并入围中国旅游大赛。
  制作技艺传承人尝试手工高定
  郭嘉赫作为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创新尝试,还开了直播卖手工旗袍。“我们的手工刺绣服饰是宽大的北派旗袍,与修身版的海派旗袍不同,中国北方传统旗袍讲究富贵气派,宽袍大袖,也符合‘人在衣中晃,越晃越时尚’的现代穿衣风格。”
  郭嘉赫致力于原创设计制作的非遗服饰,既有满族的旗袍、马甲、阔腿裤,也有汉族风格的衫袄、马面裙,粉丝大部分是中华传统服饰爱好者。按照工艺繁复程度和款式、用料等不同,服饰的售价从3000元到上万元不等。郭嘉赫说,旗袍制作有“十八镶滚”的技艺特点,包边、滚边、镶边、造型、刺绣,衣服上的每一处都精雕细琢,力求精美。采用香云纱、宋锦、蜀锦、妆花云锦这些本身也是非遗织造技艺的天然蚕丝面料,不仅原材料昂贵,手工费也不低。
  “购买这些高定服饰的顾客不仅有追求生活品质的中年人,还有许多喜欢国潮的年轻人。”郭嘉赫在非遗服饰电商赛道找到了门道,她牵头与师姐妹们共同创立了非遗服饰品牌,冰雪节开幕以来,很多外地游客对这些富有北方特色的中华传统服饰非常青睐。“在直播间,一场能卖四五万元。最近每周平均销售额在10万元以上。”郭嘉赫说,虽然在直播带货中单场卖10万元不算多,但是在非遗服饰这个小众的赛道,这样的成绩已经算不错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辈流传下来,具有中华民族族群特征的传统文化符号。我希望通过我毕生的努力,把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郭嘉赫说。
  年轻人参与让非遗“活”了起来
  从学生时代起,郭嘉赫就在父亲郭长海的带领下,翻阅典籍、踏访遗址,经过20多年钻研,出版240余万字的《金源文化辞典》,全面反映了女真源流、天文地理、民俗宗教、语言文字、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科技、对外交往和人物等风貌,几乎囊括了所有金史研究领域文化。也正是因为郭嘉赫对金代历史文化的精确理解,使她有能力让古老的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让更多人看见,非遗才有活力。“传承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不断创新。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让非遗技艺看得见、摸得着、有品质、可体验。”王镝说,如今,冰雪非遗正在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
  3年前,“非遗印记”馆就在新华书城开始了非遗创新的各种尝试。“除了日常的非遗研学活动之外,我们还研发了十几种VR卡片,游客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就能看见百余年来哈尔滨中央大街等知名建筑、景区的发展变化。”“非遗印记”馆负责人张德说。
  如今,非遗“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大,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在集市、景区、文创店、研学旅游中,更走向课堂、展览、各大短视频平台。石立新一年中大半时间都用在了给全市十几所学校近千名学生教授鱼皮画制作技艺上,“让年轻人参与到非遗项目中,激发非遗的新生。”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