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梨树村”住进“新村民”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黑龙江方正支队“第七批”社会实践队员入站

字数:1,616 2025年01月20日 要闻
  清华学子到方正县企业参观调研。(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黑龙江方正支队供图)
  ■马宇兵 初东阳 本报记者 张大星
  乘“雪国列车”一路向北,经过8个多小时车程,清华大学16名学子抵达“百年梨树村”——方正县育林村。1月12日,他们作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黑龙江方正支队“第七批”社会实践队员入站,将发挥才智和创意,书写自己“方正答卷”。
  “一到育林村,我们就有种回家的感觉。村里随处可见‘清华’元素,村里街道的路边石都是‘清华紫’,令我们倍感亲切熟悉。”本届“方正支队”支队长、清华大学深研院23级土木工程硕士生姜熙媛告诉记者,她是湖北人,之前没来过哈尔滨,也没见过雪。虽然来之前做了调研也有思想准备,但亲眼见到时,还是被哈尔滨、方正深深震撼,特别是育林村那满山遍野的雪、整洁美丽的村庄,还有工作站优越的环境。“灯箱、栅栏、墙壁上都是师哥师姐们设计的IP卡通人物,有关于冻梨的、莲花的,还有银鲫的,工作站里也都是各种新奇、可爱的文创产品。师哥师姐们为育林村、为方正县所作的贡献在激励我们,我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哈尔滨市、方正县、育林村送上属于我们‘第七队’的礼物。”姜熙媛说。
  这批清华学子先后到中村精密工具制造公司、徐一菲食品有限公司、工程北米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调研,并到莫利镇得莫利村走访,希望能从设计、文创、教育和宣传等方面给出合理化建议,为冰雪季县域发展建言献策。
  “得莫利村不仅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更有著名的‘得莫利炖鱼’品牌。我们希望能提供品牌建设方面的帮助扩大影响力,并结合方正剪纸艺术开发相关文创产品,让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吃得好,满载而归。”说起本次冰雪季的社会实践计划,姜熙媛胸有成竹。
  “2022年2月至今,先后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名校学子来方正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以省级龙江民居试点村——德善乡育林村为重点,将方正本地特色文化和当地居民需求融合,发挥专业所长,先后为县、乡、村设计文旅规划方案3个、景观造型5种、文化广场设计方案2个、文创产品100余种,并用‘高校创意设计+企业代生产+村民销售’模式,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共同增收。”德善乡育林村有关负责人陆阳介绍,“学子出招、村民听劝”让育林村这个“百年梨树村”焕发了勃勃生机。2024年以来,村里不仅打造了村标、状元亭、梨华小筑等特色景观,还通过自筹资金、回收闲置土地宅基地等形式,先后完成农家院彩砖铺设、民房房盖喷漆、木栅栏改造、大门改造、破旧仓房改造和特色采摘小菜园建设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方正站,是黑龙江省第二个、哈尔滨市首个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工作站整体建筑完全由清华大学学生自主设计,于2023年10月奠基,2024年8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方正县德善乡党委书记赵林介绍,工作站建成后,方正县通过构建地方政府、校方及校友团队“三方共治机制”,创新性地实施“政府+高校+校友团队”的合作运营模式,结合育林村田园休闲乡村游的发展契机,在育林村成立了方清正华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工作站软硬件设施条件,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学生实践、团队建设、教育科研为一体的省级人才培育基地,提升工作站“造血”功能的同时,为村集体实现创收。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1月15日,我们跟大连理工大学实践队举行了社会实践基地签约授牌仪式,这是继清华大学后,又一所高校在我们县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高校加入进来,共同建设美丽方正。”方正县委副书记崔融冰表示,方正县委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主动沟通对接,拉开了清华学子在方正大地上用智慧和汗水书写辉煌的大幕,并吸引更多高校学子来方正参与生动实践,为地方振兴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下一步,方正县将依托“工作站”持续挖掘人才平台和高校资源的潜力,深化“共建共享、共创共赢、共生共治”的校地合作理念,积极推进“百校联百县兴乡村”项目,拓展研学、文旅等新板块,实现乡村振兴的新突破和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