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赵丽
节能低碳工作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节能低碳工作,将节能低碳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动。为全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宣传精神,在全社会强化能源资源国情宣传教育,普及合理用能、提高能效、减少浪费的节能理念,进一步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哈尔滨市应立足全市能源资源禀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绿色转型,努力把北疆这道生态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
贯彻绿色新发展理念
全面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低碳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绿色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整体推进产业用能结构优化和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一是通过政府部门保障力度的增强,全市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全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华电依兰鸡冠山三期风电、木兰龙能生物质、太平国际机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宾县协合风电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二是通过节能改造、技术创新、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等措施,重点行业领域节能低碳取得了显著成效。三是通过推进国家示范试点项目及园区循环化改造,对资源循环利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十三五”期间,哈尔滨市单位GDP能耗5年累计下降14.27%,为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支撑。
节能低碳存在的主要问题
能耗“双控”压力较大,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哈尔滨市钢铁、玻璃、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占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比重超过60%,且主要为生产制造环节,单位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效率低,能源梯级利用程度不高,低品位余热未得到有效利用,导致能源利用效率整体偏低,能源消费结构需进一步优化。随着哈尔滨新区、自贸区哈尔滨片区、综合保税区先后获批和冬季取暖产生的燃煤需求,未来一段时期内燃煤仍是全市的主体能源,燃煤总量控制压力较大。由于经济增速缓慢、高耗能行业负向拉动等原因,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压力较大。
自主研发技术创新较少,从事再生资源的企业未形成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特别是哈尔滨市再生资源领域,企业规模总体偏小,没有形成集聚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市再生资源规模化加工利用企业11家,涵盖了废钢铁、废纸、废玻璃加工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拆解等多个再生资源领域。
需要进一步加强节能低碳绿色发展的认知度。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碳达峰碳中和、美丽中国建设。但在公民中,节能低碳绿色发展这一理念还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仍存在乱扔废弃物,浪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现象,全民没有养成从我做起、人人节约的习惯。在企业中,节能低碳意识不强,许多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责任,导致企业能源消耗高、排放量大,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节能低碳绿色发展的建议
提高全社会对节能低碳绿色发展认知度。一是加强对公众节能低碳绿色发展的科普教育。实施全民节能低碳绿色发展意识行动计划,持续开展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哈尔滨市可以每年以这些活动为契机,采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绿色发展理念与节能低碳知识。
二是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在全社会节能低碳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活动。推动党政机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制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倡导节能型办公方式,抓好全市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节能,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设备,加大对高效照明产品的使用推广,努力营造浓厚的节能氛围。重点推进建筑面积大、能耗高、用能人数多的单位开展节能改造和节能新材料推广使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三是开展企业普法培训。围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国家政策和节能环保、绿色生产生活知识为主要内容,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要求,全方位地组织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人员普法培训。对哈尔滨市纳入“百千万”行动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情况进行评价考核,有效降低企业能耗,推动企业绿色生产,引导企业增强节能低碳责任意识,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企业法律意识。
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节能监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以及综合考虑哈尔滨市各区、县(市)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及节能潜力等因素,充分考虑哈尔滨市重工业产业比重大,节能降耗空间十分有限的实际情况,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确定与之相匹配的节能降耗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工业、农业农村、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能源消费统计标准指标体系,推动精细化管理,形成多行业支撑局面。
一是推进节能“双控”工作。以能源资源梯级循环利用为手段,以产业链延伸价值增值为导向,支持华为、欣旺达、达实智能等数字能源开展全流程生产过程用能分析与改进,实现生产工艺过程节能降碳和示范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依托深圳科技产业研发实力和产业链互补优势,助力哈尔滨工业企业加快向研发设计等产业链前端,以及运营服务、跨界融合、服务型制造等产业链后端延伸,实现产业链整体提质增效。实施煤电节煤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统筹推动煤电清洁低碳高效转型。严控煤电新增产能,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二是发挥综合部门协调监管作用。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严把项目节能审查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国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置换、纳入国家有关领域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等要求,坚决取缔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进一步加强节能监管力度,从审查权限、受理流程、咨询机构、评审费用标准、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严格工作程序,规范相关事项,指导各区、县(市)落实好节能审查制度,从源头遏制产能过剩和高耗能行业新上项目。
三是在重点行业领域培育自主研发项目,推进节能低碳工作。工业领域要淘汰不达标工业炉窑和中小型煤气发生炉,实现全市各类废气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组织相关企业申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农业农村领域要重点开发引进秸秆深加工企业,集中开展可降解秸秆纸模、秸秆板材、秸秆造纸等利用项目。在农村“厕所革命”领域,加快发展适合哈尔滨市农村需求的小型成套粪污处理装置,污水处理装置和垃圾处理装置产业。建筑领域要大力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引导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加快发展多功能复合一体化墙体保温材料、高效节能门窗、低辐射镀膜玻璃、预制混凝土制品等建材。交通领域要依托哈尔滨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龙华汽车有限公司、哈尔滨光宇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围绕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建设契机,发展哈尔滨市高效清洁能源汽车。公共领域要重点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推动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大幅提高空调、冰箱、电视机、热水器等主要用能家电能效水平,加快智能控制、低待机能耗技术等通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培育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发挥产业集聚和资源集中利用的效应。一是强化技术研发体系。发挥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重点高校,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龙江环保集团、哈尔滨城林科技公司、哈尔滨哈东新春锅炉公司等骨干企业力量。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龙头,建设以技术研发为导向的绿色发展产业化平台和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平台。同时,着力提升绿色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加强对外技术合作,充分利用俄罗斯的先进工业技术优势,使其与哈尔滨市绿色发展相结合,重点在新材料、固体废弃物设备及处理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
二是搭建绿色发展平台,积极推介节能绿色先进技术。哈尔滨市科技基础雄厚,如哈尔滨朗格斯特供热装备科技有限公司“预制直埋保温管保温处理工艺技术”被国家发改委推荐入选国际G20“最佳节能技术和最佳节能实践(双十佳)”;哈尔滨工业大学燃烧工程研究所开发的“风包粉”系列浓淡煤粉燃烧技术的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惠地热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制造的全球第一片植入建筑物的柔性远红外薄膜,拥有自主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40多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不仅建起了全球首条电热地膜生产线,还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电热地膜生产基地。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和支持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绿色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加大力度向国家推介与申报,积极利用国家以及国际权威媒体,提升宣传层次,提高哈尔滨绿色技术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