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学院 安慧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必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科技强国战略背景下,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是赢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使命。如何通过思政课实践育人增强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创新能力生成,成为深化教学改革探索的新课题。哈尔滨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高校,是区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紧密对接省市发展战略,特别是哈尔滨“创意之都”的城市发展战略,聚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了“五维同心”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该模式以“理实结合、实践驱动、协同创新”为理念,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特色,通过主体维度、内容维度、时空维度、方法维度、评价维度五个维度协同发力,强调实践教学的设计逻辑和组织方式,共同指向人才培养目标。
以创意激发为目标,构建启迪思维之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此,“五维同心”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的首要维度,即“主体互动”维度,旨在以创意激发为目标,构建启迪思维之维。该维度聚焦学生、教师、社会三个主体,通过多元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在学生主体方面,注重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方案,以小组合作、团队项目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并反思实践成果,强化实践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在教师主体方面,引入时代楷模、道德典范、行业专家等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并与实践基地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社会主体方面,搭建校校、校政、校企共育平台,引入红色实践资源,邀请创业者、优秀校友等社会人士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德育环境和实践机会,拓展学生视野。通过多元主体协同,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促进师生、生生、校企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力,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助力实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目标。
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目标,构建知行合一之维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则。哈尔滨学院“五维同心”实践育人模式的“内容融合”维度,正是以此为目标,构建知行合一之维,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该维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实践内容对创新思维的激发。在实践教学内容选择上,坚持知识、能力、价值三者有机融合,注重理实结合,例如,将思政课理论与社会热点问题、地方发展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内容相关性的教学设计;注重思创融合,进行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响应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号召;推进大中小学思政实践课一体化建设,依托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教学研讨活动等,构建一体化育人机制;探索“双课”耦合机制,深入开展“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相互耦合的课堂教学实践,促进思政课(德)与专业课(智体美劳)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同时,通过“艺”(艺术欣赏)、“旅”(筑梦之旅)、“产”(农工劳动)、“学”(现场教学)、“研”(研讨交流)、“演”(观摩演讲)、“坊”(设计思维工作坊)等多元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最终服务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以拓展实践边界为目标,构建时空延展之维
“五维同心”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的“时空延展”维度,正是以拓展实践边界为目标,构建时空延展之维,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新路径,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该维度关注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和空间布局,强调实践活动的时间跨度、空间范围以及不同时空资源的整合利用,从而提升创新实践的有效性。学校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学生社团以及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打破课堂、校园的时空限制,鼓励学生在不同时空场景下进行实践探索。十年来,学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实践手册、实践基地、实践网络平台为载体,设计并发放《学生实践手册》10万余册,覆盖数万学生;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启航网和实践教学展示平台公众号、视频号,搭建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公众号自运行以来展示学生优秀实践作业几百份,点击率累计万余次,有效扩大了实践育人影响;建立多个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并自建校内“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智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1处和名师工作室1处。这些举措不仅拓展了实践的物理空间,还延伸了实践的互动和合作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创新体验,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技能提升为目标,构建精进技艺之维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哈尔滨学院“五维同心”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的“方法创新”维度,正是以技能提升为目标,构建精进技艺之维,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该维度关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法选择和运用,强调实践方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多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如,创设“现场教学”模式,即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的“现场”来开展思政课教学,教师结合展馆的图片、文物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英雄精神等进行生动的讲解,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悟思想伟力。现场教学更能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情感认同,更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入脑入心的作用,增强文化自信;开展“手绘党旗党徽”“手绘国旗”活动,引导学生研学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查阅党旗党徽、国旗演变的历史资料、设计理念及相关法律,并结合专业特点,例如数学专业利用几何方法,新媒体及动漫专业运用视频制作等,完成“手绘党旗国旗”作业,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思政课实践教学还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实践方法,例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开展多元互动,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注重过程为目标,构建发展性评价之维
“五维同心”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的“成果导向”维度,正是以注重过程为目标,构建发展性评价之维,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评价体系。该维度关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强调评价的科学性和导向性,以及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和改进,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学校多年来不断完善实践课程考核体系,力求全方位、立体化、高要求,融合文本考核、过程考核、网络考核等多种手段,使成绩构成更加多样化和科学化。在考核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实践成果的质量和创新性;多元主体评价,引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实践基地评价等多种评价主体,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通过注重过程、突出创新成果,激励学生持续改进和提升,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哈尔滨学院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号召,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改革在培养理念、培养过程、培养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所需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专业素养、合作精神等构建“五维同心”的实践育人模式,通过理实结合、思创融合、双课耦合、大中小学思政实践一体化推进等举措,强化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